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为自己而跑

为自己而跑

保良局马锦明中学自2017-2018 年度开始推行Poma Run 计划,鼓励师生每周四放学后一起街跑,藉运动推广「正向教育」。学生庄骐骏(阿骏)自小性格文静,一直对运动缺乏兴趣,升中后参加了Poma Run 计划,才让他真正「动」起来:「当时全级同学及相识的朋友都参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这样踏出第一步。   为挑战而跑 「街跑」听起来轻松,其实要求不低:路程从学校篮球场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两公里,对没有运动习惯的阿骏来说,实在有点吃力:「记得有一次太阳很晒,那时步速还未稳定,又热又累,眼见其他同学已经跑远,当时有点绝望,几乎要放弃了。」幸好他做了另一个决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远,所以必须完成这一次锻炼,最后我没放弃,一直跑到终点。」那一次坚持,成为了阿骏成长的起点。   在教练的指导和老师的鼓励下,加上恒常的锻炼,阿骏从只能跑完一圈,到现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约三公里。一年后,他更获得全年个人参与奖第二名,「以前我对做运动没信心,自从取得银牌后,我认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获的,远远超过一面奖牌—— 如今阿骏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队,连带读书的心态也更积极,难怪他不忘初衷,「之后我会继续参加 PomaRun,想获得更多奖牌和增强运动能力。」那就继续跑下去吧!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一年以来悦悦长高不少,踏起单车也驾轻就熟,近来更与家人一同踏车出游。今日看来,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单车前行时,家人的惊讶,中心同事何其惊喜。 6岁小朋友学懂踩单车,听来平平无奇,但对患有发展迟缓、自闭症、大肌肉发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龄小朋友弱的悦悦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迹;而教导悦悦踏单车的过程中要与她建立关系和沟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细心。尤其在她毕业在即,回归主流教育前夕,训练就来得特别宝贵重要。 恰巧疫情爆发,悦悦就读的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进入「新常态」:视像上课、教材功课送递、治疗器材出借、每日实时视像跟进学习进度并即时指导⋯⋯这段期间,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服务团队为学生及家人提供无缝支援,中心经理卢頴(Carrie)回想当时兵来将挡的随机应变,有赖各同事齐心:「不能亲身接触,但要维持小朋友的训练,令他们有所进步,我们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务』」。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职业治疗师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务是让小朋友建立自信,给予他们温暖、力量和信心:「我们会一起视像训练,让悦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与Fion一起构思,如何在悦悦家中添置与中心设计相近的秋千,本身这正是悦悦最喜爱的训练环节。Fion透过视像指导悦悦参与往常最令她笑逐颜开、得心应手的训练项目,由熟悉的人与物开始,持续给予鼓励,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里,悦悦从中就获得一点一滴的温暖鼓励,逐渐形成推动她每日进步的点点动力。   由中心课堂,到在家隔空训练,训练成果渐见进步;继而成功踏上单车,从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骑车出行感受迎面而来的清风–环境愈困难,反而愈见证到悦悦的进步,Fion用心为她种下的「自信心」,也能成为她往后在主流幼稚园,迎接新挑战时的宝贵能力。   任何大小奇迹,在发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务」;奇迹的发生,总也源於信心。「在悦悦的生命里,我们见到努力、坚持及希望。」Carrie与Fion希望,她能继续怀著这份信心,勇往直前,创造无数「新可能」。
运动是……打开心窗的匙

运动是……打开心窗的匙

Cathy 2 岁时,因家庭问题入住保良局家舍。性格内敛的她不太擅於与人沟通相处,朋友不多,说话不多,直至遇上了榄球,彻底打开了她的世界。榄球是种简单的快乐Cathy 从小热爱运动,自学了乒乓球、篮球等。偶然一次看见别人在球场上打榄球,便被这项运动吸引。   透过本局与香港榄球总会合办的语文培训计划,Cathy 自2013 年起接受榄球训练,并获资助到海外参加榄球活动及文化交流,一步步成为青年榄球锦标赛的香港代表。回想当日看见别人在球场上作赛的画面,她表示,「感觉榄球带给运动员的快乐是很纯粹、很简单,也是我喜欢榄球的原因」。榄球带我游历世界年仅18 岁的Cathy,已经代表香港到过多个国家参加榄球比赛,如去年8 月到老挝参与亚洲榄球总会20 岁以下亚洲七人榄球赛,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有机会可以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作赛,这个梦想对以前那个小女孩来说,有点遥不可及,但现在我觉得我可以」。 运动是种共通语言 去年9 月,Cathy 获选到访日本观摩2019 年世界杯榄球赛,学习顶尖运动员的技术,并与来自世界各地超过一百名年青运动员交流。虽然母语不同,但他们对榄球的热爱却打破了语言的限制,成为了他们之间的共通语言,让她认识了来自泰国,甚至是约旦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太自信,但榄球让我变得健谈,使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谢谢榄球扩阔了我对这世界的想像」。
如邻舍的咫尺情

如邻舍的咫尺情

带著食物援助包来到受助者谭婆婆的家门前,隐约看到铁闸布帘后的谭婆婆出来迎接。「系咪吴姑娘呀?好耐无见,好挂住你啊!」随行的吴姑娘熟练的叫我们踏入家门,然后与谭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谭婆婆又说,「婆婆唔叻,唔识字,好彩你叫吴姑娘,12345我仲识,我识叫你5姑娘。」两人相视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谭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开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谭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长者生活津贴,女儿多年前已失去联络,婆婆现在独力照顾13岁的孙女,属跨代照顾个案。谭婆婆早年於地盘工作时弄伤了两腿膝盖,关节亦开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纸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缘故,婆婆怕感染病毒传染孙女,因此已放弃了拾纸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悭。她数日才舍得换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来当一餐;每次到食物银行拿食物,为了悭2元搭车钱,宁愿步行超过30分钟去领取物资;她常挂在嘴边的是「希望留多一点给孙女」。   因此,当谭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计划让她可以得到额外的食物包时,她万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礼券喜从心来,还兴奋的告诉孙女「我哋可以去买多啲肠仔了!」   当我们关心婆婆够吃与否时,谭婆婆感恩的说「够了够了,我不会多取,够用就可以了。我哋穷,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穷,够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为自己打算,整个倾谈过程常常问我们坐得辛苦与否,又抱歉只有风扇没有冷气,还叮嘱一段时间没见的吴姑娘早点回工作间,「你早点回去吧,用了你一个小时,食物银行忙著呢!」   平日分发食物援助时,吴姑娘也会把握机会关心受助者身心状况,支援受众物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关顾。但因疫情缘故,食物银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层家庭,个别关顾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吴姑娘知道我们上门访问谭婆婆,她也特意调时间来见见婆婆,除为了来探探老朋友,也想亲手将这食物包送给她,免却她来回步行之苦。   一个食物包,一小时相聚,一见如故。食物援助纪录表上是一个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为照顾孙女努力生活的长者故事。分发食物,可以是机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专业舞蹈员-阿正

专业舞蹈员-阿正

两岁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静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会静静地坐在一旁,连照顾他的家舍职员亦难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适的舞台上仍是会闪闪发亮的。在家舍没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来顿时变成另一个人,成为众人的焦点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们的「舞王」。   阿正小时候已十分喜欢跳舞,起初会上网看影片自学,然而,单靠自学难以进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难以练好。幸而,小学四年级时,阿正认识到同样热爱跳舞的张姑娘。张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赋,主动与阿正排舞、练习、并安排阿正参与谊亲日等局内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让阿正逐渐建立自信。   阿正的梦想是成为专业的舞蹈员,希望到舞蹈学校学习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学舞对阿正而言绝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学费亦不菲,令阿正对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终是张姑娘的一个问题,让阿正认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系咪想做dancer(舞蹈员)?」   其后在张姑娘和社工的协助下,阿正获得保良局儿童全人发展计划资助,到专业的舞蹈学校学习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岁、即将离局的「最后一个谊亲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浑身解数,以舞蹈回馈助养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凭试后,到香港演艺学院进修舞蹈,朝着舞蹈员方向进发,「希望日后以舞蹈老师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谊亲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