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圣诞温情餐 家舍厨师煮出爱的味道

当人人在庆祝圣诞佳节时,谁又会想起那留守於厨房,默默为大家预备圣诞大餐的幕后大厨?保良局家舍助理厨师植东云(云姐)任职32年,每日为总局家舍超过300名的儿童及青少年预备饭菜。10年前起,家舍开始举办圣诞联欢晚会,她便一直负责预备派对上的食物。咖哩鱼蛋、啫喱糖、红豆糕、炸鸡翼等,全都是云姐的拿手菜式。她与其他家舍厨师一同默默地为小朋友预备食物,让他们在晚会愉快享用。   要准备丰富的圣诞大餐,一点也不容易,早於晚会前一天,云姐便已开始准备工作。入厨经验丰富的云姐,炸鸡翼时更只需要目测,便可知鸡翼生熟程度。色彩缤纷的啫喱糖,更是家舍孩童的至爱,每次见到五彩缤纷的啫喱糖上桌,便已兴奋大叫,传来一阵阵的「哗哗声」。   晚会当日,云姐需事先预备好食物才有空到场观赏小朋友表演,感受圣诞气氛。但表演一完,她又要马上走回大厨房,将已准备好的食物端出来供大家享用。   云姐笑言每次看到孩子吃光所有食物,跟她嚷着「阿姐呢个好食,我要多啲」,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是她工作的动力。   云姐本来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助理厨师,她表示「我不舍得家舍的小朋友,30年来一直见证他们成长,我觉得好开心,所以想一直继续在此工作下去」。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见她校服外套破了一个大洞,我为她好好修补,想不到,之后她态度开始转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昵称)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宪报刊载及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的儿童「收容所」,提供紧急儿童住宿服务。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达20年,大部份时间也在新生家渡过。粗略估计,这20年来,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顾过接近800个0-18岁儿童/青少年,每一个,也因著紧急突发的家庭事故,或许带著惊慌伤痕而来。 「我们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黄金两小时』,小朋友入住时,我们会把握头两小时,由特定同事陪伴,以减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忧虑及不安,我们会预备welcome drink(纸包饮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们会充满爱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尽快适应。」 不难想像,小朋友因突发事故而入住,心里难免盛载著旁徨、恐惧甚至伤痛,这些伤口,会影响他们去接受同事们的关顾,不少时候会有态度差、抗拒的表现。对此,大何姑娘有特别的方法及心态去应对。 「只要有怜悯、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会真切感受到的。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我反而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顾一个中学女生,初时她对同事们的态度很恶劣,亦有较多行为问题,例如不守规则、故意上学迟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见到她校服外套烂了,竟成为打开破口的机会。「我为她修补了衫上的破口,之后想不到她态度大大转变了,开始可以打开话题倾偈,很记得有一晚,与她分享时,开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倾至大哭起来。之后大家关系也改变了,虽然仍要时间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对孩子显示关怀,即使是一件看似细微的事,但往往触动孩子渴望已久的爱心。一次剪甲、一次梳头、拍一下膊头,也可以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被爱,从而慢慢修补他们身上承受不了的伤痕。为让孩子得到更多关爱,新生家设有「亲亲孩子计划」,让同事配对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关顾;新生家亦推行「读书乐计划」,聘请老师按儿童学习能力及进度,分小组去教学,让突发入局的儿童在难以即时回到原校的期间,持续得到学习的机会。 儿童待在新生家的时间或许不会很长,但同事们的照顾却对他们影响深远,成为他们在低谷时的救生圈。这份很短时间却很接近的关系,相信亦会让同事们留下很深的感受。「我当他们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况,住在新生家较长时间,看著她长大,好像自己凑大个女一样,她离开新生家时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时仍然有盼望。「小孩子们在情绪及行为上,是可以有转变的,见到每一个来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开心。」 新生家5岁小朋送给大何姑娘的画像,她十分喜欢。提到有什么勉励一众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轻轻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不要与别人比较,只跟从前的自己比较, 才能令自己进步。」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间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间

  「优势为本」(Strength-based Approach),是社工界常用的介入手法,而「共融」二字,更是康复服务字典里的常客。今天与你分享一个职场上,「优势为本」加「共融」的励志故事。   他,或许不善辞令,但却会用自己「语言」来表达情感;   他,或许不懂沟通,但却会用最真挚方法表达爱与关怀。   华轩是一名轻度智障及自闭症谱系人士,於2012年透过特殊学校社工转介,到本局地区支援中心开始半职活动助理的职涯,至今已於中心工作近8年。   华轩日常的工作包括:接待中心会员及访客、简单的文书工作、清洁及整理用具及物资等。在防疫期间,华轩的工作更为重要,「开门四件事」成为他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务:为会员及访客量体温、填写外游及健康申报表、确保到访者戴口罩及用酒精搓手液搓手。华轩注重细节、贯彻的特性,实在为中心在防疫衞生上帮了一大忙。 回望过去8年,华轩的直属上级周姑娘见证著他显著成长。周姑娘忆述,华轩从当年较文静被动一步一步变成今天主动、稳定学习和工作。华轩能够成长及转变,除了因著周姑娘一对一的训练及指导、与其家属沟通及协作外,同事共同缔造的友善工作环境,实在亦是不可或缺。   共融在工作间之要诀是接纳及团队精神,同事需要明白彼此的不足,才可彼此补足。在中心同事眼中,华轩是一位忠诚善良、准时、有交带、乐於助人的好同事,惟自闭症谱系人士不善於人际沟通、社交能力不足,亦会令华轩的工作面对挑战。   曾经有一位会员在炎夏到中心使用治疗服务,华轩看见有访客一进门,便和他打招呼,并按中心感染控制措施,请会员到接待处量体温。谁不知这挑起了该会员之情绪,大骂中心职员不体谅,「气都未抖顺,就叫人探热!」。华轩感到十分不惑,「我不是做对的吗?」同事在安顿妥会员的情绪后,当然需要关顾华轩的心情,但华轩竟然回应:「我无唔开心呀!」社工估计,华轩或未能完全理解当时会员的情绪及责骂的对象。换个角度看,这也可算是自闭症谱系人士的「优势」吧!   虽说自闭症谱系人士在理解别人的表情及情绪或有困难,但华轩懂得用简单方法表达关心。「周姑娘,你唔开心呀?」华轩之前对周姑娘的一句问候,周姑娘到今天仍觉得份外窝心。「关爱」确实能打破所谓的「限制」。   希望华轩的故事能鼓励更多公司、机构聘用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士,发现多元的美丽,共同学习建构多元友善工作间,让不同人士均发挥所长,真正实践「共融」。
保良局卓越团队嘉许计划

保良局卓越团队嘉许计划

热诚?创意?团结?什么才是你认为最重要的员工质素? 保良局本年举办卓越团队嘉许计划,鼓励各部门及专业团队递交「以人为本,专业为先」的服务项目。日前由保良局主席为首的评审团队,从22个优秀项目中,挑选了4个服务荣获卓越奖。计划推行及评审过程中,是对员工的鼓励、更是对服务的关注;见证著服务团队对受众的关爱、对自身团队的归属感、对创新服务的承担。   我们一同感受4个卓越奖得奖项目中,团队的努力和关爱: 粤剧奇迹 平常人在残疾人士身上看到缺乏, 但团队却看到机会。 为他们创造机会,去学粤剧; 为他们创造机会,踏台板表演; 为他们创造机会,走入社区做服侍。   如果台上一分钟,台下要十年功的话,他们付上更多十倍。 由拉筋开始,由谢幕结束。 按图了解更多 按图了解更多 南TEEN传耆泰拳操 南亚裔青年+长者+泰拳?有发挥空间?有! 社工以「优势观点」介入,让南亚裔青年教长者打泰拳, 长者以教导本地传统文化回礼。 两个本是毫不相干的群体,因保良局相遇结缘, 更有长者将孙儿的西装送给穷困青年,让他可穿西装去见工。 拳脚无眼但有情。 「回味」流心软餐 缘自对吞咽困难人士的关爱,以创新技术制作易入口的软餐, 让他们重拾进食乐趣。回味除了来自食物外, 也来自尝到那久违了的情怀,窝心滋味,只此一家。 按图了解更多 按图了解更多 综合审批系统 (IAS)   看到系统两字,已经感到复杂; 如果要改一个牵连多个部门,使用多年的系统,更谈何容易。   但他们做到了。说出来未必掷地有声,用起来却会赞叹不绝。 程式码背后,是一份对提高成本效益的坚持及梦想。 看程式码会感动,今次要信了。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为长者送饭、清洁家居、协助洗澡、剪头发、量血压、陪诊……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团队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单独看来都似是微不足道,但这些点点滴滴,全都是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们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区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   刘婉玲任职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照顾员已有10年,这天她到一个双老家庭—韩伯伯和黄婆婆家中服务,除了协助长者量体温、量血压、做健体运动、洗澡外,亦和两老一起闲话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机睇郑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刘婉玲坦言,作照顾员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诚关顾长者,才可慢慢与长者由互不认识发展至互相信任。长者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个道谢,都是婉玲工作中满足感的来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会人口老化,10年后将有1/3人口是长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项家居照顾服务,让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安享晚年,「我们整个团队有不同专职同事,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照顾员等等,一方面好像长者的管家,为他们送饭、购买日用品、清洁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长者的健康顾问,每日留意他们健康、提醒他们食药,需要时陪伴他们覆诊等等;亦更加像长者的朋友,不单是提供服务,更重要是陪伴同关心长者,跟他们一起在社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