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当年她第一次照顾的婴儿,今天已成了约50岁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纪,三言两语应从何说起?   「照顾小孩是很忙碌,记得当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来,时间很快过,虽然很忙碌,但见到小朋友反应,心也会暖起来。当年因工时长,同事规定要在局内住宿,一个家舍几个同事固定照顾,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第二个家」,除了是苏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众多住宿儿童的心声。「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在保良局这个家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与小朋友的相处令我很难忘,这也是我能够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兴能够看著他们成长。」   难忘机场送别一刻 谈及最难忘的回忆,苏主任想起每一次机场道别,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悦的心情。「我最难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领养,我送小朋友到机场,看著他们大,这刻目送他们离开,不知道这生有否机会再见。虽然有不舍,但我有更多的喜悦,因为知道他们会有更好环境更好出路,得到领养父母的爱,会活得很好。」   一切从谅解开始 照顾小孩这工作的特别之处,是即使经过半世纪,环境有变照顾方法有更新之处,但核心的挑战与成功之道,仍然历久常新。苏主任分享照顾小孩之道,放诸当年或今日,仍然受用。「来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会受影响,容易情绪波动,他们已承受很多,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谅解他们伤痛,纵然他们有时会不听教,会令自己有挫败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们同行,多教几次,多认识他们的独特性。我们从心而发去爱锡他们,他们是会感受到的。」   依附关怀天使计划 让关系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务在原有服务以外,也创新不同的支援项目,当中亦因著善心企业的支持,让更多贴心支援项目可以推行,其中一个就是依附关怀天使计划。「感谢同事创作这服务,让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担任多一个身份,成为局童的『亲亲』。」每一个局童也会配对一个「亲亲」,「亲亲」会额外与他们相处,体验不同活动,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局童更感受到爱与关怀。   疫情下同心应变 能够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时创作贴心的服务方案,苏主任归功於一众满有爱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间,常时要调节服务迎接新常态,同事多走一步更显重要。「我很感谢一众年轻同事,他们的IT知道更丰富,在疫情期间,幼童要留家中上网课,同事们就各按其职,陪伴局童渡过这个疫情多变时期。」   这个「第二个家」,有资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创意也有经验,但同样有著爱心与同理心,守护著一众局童成长。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务,你有什么说话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说?」   「当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没想过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当天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庆幸你当初没有离开,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稳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顾著,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第二个家。」
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护理员唔系只识得换片、冲凉,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工作量大、受气、肮脏、轮班工作……不少人认为安老院护理员工作辛苦,亦「看不起」护理员工作,不愿意入行。从事长者服务已经18 年的梁诗萍A p ple 却笑著说∶「照顾长者系辛苦㗎,但系如果我辛苦可以令到老人家开心,咁就系值得。将心比心去做,这刻长者嘅感受就系你将来嘅感受。」   早上七时,一般办公室上班族可能正刚刚起床。Apple已换好一身制服,回到院舍开始一天的工作∶协助长者起床、清洁、准备早餐;然后转眼已是早上八时半了,Apple 与其他护理员一齐协助长者洗澡、安排认知障碍训练小组或进行香薰按摩。到了约11 时,便是长者的午餐时间,护理员们一边喂老友记进食、一边与他们聊天「尽诉心中情」,团队然后协助各位老友记午睡过后,Apple 休息进膳,随后便是与下一更同事进行交更简报、巡房……   忙碌过后,Apple 坐下来与小编娓娓道来她担任护理员的经历∶「以前妈妈不认同我(做护理员),公众对护理员嘅印象就系(帮长者)换片、冲凉,大家唔系以正面嘅态度睇我地嘅工作。但其实长者有事或者系最危险嘅一刻,通常护理员系第一个发现,例如可能护理员会喺帮长者换片时发现长者手脚无力,可能系院友突然病发嘅先兆。」   经过10 多年的努力,Apple 凭著她专业、细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渐渐得到长者院友、家属的认同,和长者像朋友一样相处,有家属在长者离世后,邀请Apple 为长者撰写礼文及出席安息礼拜。   Apple 笑言,现在她的工作已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同∶「家人或朋友有长者要入住安老院,佢哋自自然然会问我意见。我最开心系见到老人家笑,佢哋笑一下好过我笑十下,我宁愿辛苦啲,希望可以令老人家喺佢地人生最后阶段过得更美好。」   除了身边人的认同,Apple 更加希望透过自身的经历,向公众传达∶「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  
车厢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车厢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工作框框以内,罗永瑞是长者中心的小巴车长。他尽责、守时,每天安全接载长者来往中心及住所。   跨出工作框框,他早已把这个工作了16年的地方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在工余时自我增值,锻炼出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心的「开心果车长」、也是中心的「维修大师傅」,也是「道具大王」,亦是「养鱼达人」,为的只是希望他的另一个家变得更温馨∶「为自己屋企做事,令家人高兴,不会觉得累不会辛苦。」 开心果车长 罗永瑞任职保良局周鸿标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的车长,今年已经踏入第16个年头。   罗永瑞没有将小巴车长当成是庸庸碌碌的平凡工作,在他眼中,中心的小巴不只是方便长者往返中心的接载工具,更是可带给长者欢乐的相处空间,「路上塞车可能会令人不耐烦,但亦可以系一个同老友记加深认识的机会,讲下笑话、趣闻氹佢哋开心。」和蔼可亲、笑容满面、充满朝气的罗永瑞,让中心每位老友记倍感亲切可靠。   维修『大师傅』 做好车长本份,罗永瑞亦跳出工作框框,希望让中心――他的第二个「家」变得更好。他会在工余时间看书、上网累积维修知识,协助中心一些简单维修工作――换光管、修理水龙头等「小儿科」问题固然难不到他,甚至去水渠淤塞、墙身渗漏、车辆保养等较复杂的他也能应付自如。   道具大王 每逢中心举办各类型活动,也不难发现罗永瑞的身影,摊位游戏用具、抽奖活动轮盘等道具、储存架等家俱,甚至是认知障碍症长者鞋上的磁性鞋钉,部分也是自他的一双巧手,「中心10多年前开始招收有认知障碍症嘅长者会员,佢哋可能有游走行为,安装咗磁性鞋钉,配合中心大门嘅防游走警报器,可以大大减少佢哋自行离开中心而走失嘅风险。」   养鱼达人 要预防认知障碍症长者游走,除了硬件配合,留住长者的「心」也很重要,中心经理及主任与罗永瑞於是构想,在中心摆放一个大鱼缸,养一些鲜艳的热带鱼。罗永瑞自发积极搜寻资料、报价、购买摆设、学习养鱼及种水草的知识及技巧,边学边做,渐渐成为中心的「养鱼达人」,转眼间已养了好几代鱼儿。罗永瑞会经常与一众长者分享鱼儿的出生和成长故事,色彩斑斓的大鱼缸吸引不少认知障碍症长者驻足赏鱼及协助喂食,游走行为大大减少。   长者的笑颜,是罗永瑞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功感,也是他跨出工作框框外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当年我社工学系毕业后,并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过中环OL几个月却不太习惯,於是决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实用学校当年主要为对正规课程不感兴趣或面临辍学的学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实用科目的课程。Iris坦言,当时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处理有情绪、行为或家庭问题的学生、筹备学校开放日、策划学生发展活动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时都是平常事,但Iris从不觉累。   「当时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颇为严重,讲粗口、吸烟,甚至吸毒、堕胎、误入黑社会等,见尽人生百态。要走近学生的心一点都不容易,他们不时试探你的底线,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关系,同时也考验自己的反应和智慧。每次费尽唇舌都以为徙劳无功,后来发现他们有把自己的说话放在心上,见证著学生的蜕变,让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忆述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年她入职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学生被性侵个案。首次处理如此严重的个案,需要安抚个案及家人的情绪、调查和评估事件、协调不同单位跟进事件……对初出茅庐的Iris是越级挑战,压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泪。「多得时任丁永兴校长(现为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校长),同事吴婉玲(Sally)和黄绍发(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补位,毫不吝啬分享工作知识和交流经验,让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长,工作并不孤单。」忆起当年的工作点滴,Iris一度眼泛泪光。   在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十年间,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处理,常因担心因帮不了学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来就会看见出路。」丁校长的一席话一直记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学生个案,就希望可以马上帮到他解决难困难,故常以丁校长的说话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长,他以身作则,对工作有热诚,让我更加确定自己要谨守社工岗位。」这份坚持,直至Iris转职至社会服务部仍未改变。   2009年,Iris获上司推荐升任为保良局社会服务部学生辅导督导主任,负责为驻校社工提供督导、危机处理和服务发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记得上任后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园危机事故。当时在紧迫的时间,马上与校方进行危机处理会议、拟定入校支援方案,并调动廿多名前线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个团队彼此合作无间,更获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赞许。」历经此事,让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线人才的宝贵。   「看见新入职的社工,我会觉得他们是一面镜,让我看见自己过往及当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时,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见他们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且有进步,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见证著同事的成长,为Iris带来莫大的满足感,自此决心引导更多驻校社工的后浪。   团队由开始时只有约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说,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间互相支持,互补不足,彼此便会有更多得著。」就好像这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Iris没有停步,联同服务单位的一众主管同工及前线社工构思「疫」境同行计划,希望可以在停课期间,继续在线上关注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健康及学习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驻校社工无论在处事态度或工作质素上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与学生同行,让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有勇气面对人生,即使只是为他们带来微小的改变,也不计较付出,这便是作为社工的责任。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务团队致力推广长者保健的理念,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长者健身训练计划,以鼓励长者培养运动习惯,迈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与成年人不同,长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严谨的评估。体适能教练会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患病记录、服药情况等,并按长者的运动习惯及目标,度身制定合适的健身计划,例如∶避免让关节出现严重退化的长者进行高强度及高负重的运动,以免伤势恶化。然而,健身计划不单只考虑了长者的身体状况,保良局方谭远良健乐中心主任—— 黎志荣(右图)坦言更要照顾每位长者的心理状况∶「并非所有长者都热爱运动,特别当训练未见成效会容易泄气,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长者的运动动机,例如除了让长者接受器械训练以外,鼓励他们参与群体运动,与其他长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让快乐激发他们多做运动。」 助人自助 感染快乐   长者做运动所得到的成效虽然比年轻人慢,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终会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练团队最高兴的莫过於是见证长者由「做不到」变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成功个案,更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婆婆起初因为膝关节退化而要以轮椅出入。经过训练后,她逐渐可以以三脚架代步,甚至现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许运动点燃的不单只是长者的活力,他们转变所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直在点燃团队服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