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处理份内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时间,或许难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负责协助弱能人士投入职场的职业康复导师梁海俊(梁Sir)不认同,工作内,他不惜花数月费唇舌,只为教导学员何谓有礼貌;工作外,他跑到老远上咖啡课程,只为熟习职场运作,好让学员更易掌握其教学。梁Sir说,「这里不止是一份工⋯⋯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27岁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导师,约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内的咖啡阁,为不同程度的弱能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一般咖啡店及小卖部的销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阁起初只是如小卖部一样,卖汽水、零食、罐装咖啡,没有烧卖、鱼蛋等熟食。但梁Sir认为,职场工作没这样简单,便利店有蒸炉卖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机,遂与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设备。他说,「部分学员在宿舍生活,对社会事物感疏离和陌生,设备贴近生活,希望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虽曾在大型连锁快餐店任兼职,但梁Sir仍自觉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报读咖啡课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后,就跑到新蒲岗的工厦上课,上足3个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后来懂得各类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为咖啡拉花。   努力装备自己,梁Sir希望能为学员显出示范作用。他说,咖啡课程中导师是看示范,再让他们尝试,故用同样方式指导学员,并加以鼓励。   轻度智障学员郑伟新(阿新)2、3年前初来实习时,性格内向,未明白如要对客人「有礼」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释,因「有礼」包含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时,都以身作则,细致如「收你几钱、找你几钱、多谢」,他都会坚持讲。谈起阿新现时已可处理卖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亲手为家人冲咖啡,本因受访而紧张的梁Sir都展露欢颜。   硬件以外,梁Sir更关心学员心态。以往有学员抗拒与他人沟通,非常不喜欢和他谈话,即使他关心学员为何戴口罩,该学员都是只回一句:「唔关你事!」但随他坚持每日关心学员,半年后该学员最终变成「开笼雀」,经常主动与他分享日常所见所闻。   面对各学员不同情况,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带点长气,像「干净」、「落场」的概念,只要学员不明白,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梁Sir说,「学员们不理睬他,其实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诚关心学员,他们都会感受到。这里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时45分打卡,5时33分就可以说拜拜⋯⋯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自1995年毕业起投身保良局赛马会北潭涌康乐营,2016年再转职至保良局赛马会大棠渡假村,作为助理营经理(活动)陈淑媚(Rosita)至今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奉献在保良局的康乐服务中。   山环水抱、绿意盎然、乐而忘返、笑声处处……这些大抵也是人们对营地的印象;「应接不暇」、「与时并进」,就是Rosita对营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请新同事的标准很简单,『不懂』是没关系的,最重要是『喜欢玩』。」   所谓的「玩」,底蕴正是对康乐活动的敬业,更是无限的热情与冲劲。偌大的营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点,营友的需要更是千变万化。纵然日常举目皆见优美环境,又时刻置身游乐活动,更是要让营友宾至如归、好好享受——以人为本,终究才是营地工作的本质。   学校、团体、企业机构固然是至今不变的常客「基本盘」,营地的定义,有时也超越职员的想像。Rosita回忆,早年本地乐坛兴盛时,歌手的粉丝俱乐部不时组团入营,举办活动共聚,甚至刘德华、张学友等歌星都会亲身入营与歌迷见面,俨如巨星表演现场,当年场面的兴奋狂热,至今她仍历历在目。   隐於青山绿野的营地,又是否出尘脱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时期当中,营地一直也受到影响,更不时要担当重任。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张之时,北营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离观察设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当年亦让医护人员暂居营地。营地既是游人的乐土,也是非常时期中的庇护之地。   疫情席卷至今,康乐服务经历著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到抗疫最紧张之时更须全面停运,到稍微逐步放松限制,Rosita与同事就时刻留意,灵活应变,不断注入各种巧思见招拆招。   面对人数设限,她与同事当时想出「二人野餐」;室内设施需要停运,就再将游乐重点重置到户外,因而首创汽车露营;学校机构暂停组织宿营,营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维,踏出营地山野入校推广,带团率领同学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态下,市民难再出国旅行,催生出本地游的新趋势,不少人更重新发现香港郊野的美与乐趣,各式水陆户外运动更成炙手可热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见证同事乘著热潮引入更多新颖的户外与水上活动,由以往的水上单车、独木舟,进化出平板赛艇工作坊甚至比赛等精彩新猷,为营友送上更多新体验。   从疫情中,生活与旅游都被重新定义,「很多人也重新发现原来香港的活动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来营地的发展,Rosita就参考国际渡假村品牌,囊括旅游套票、甚至兴趣课程的「精致全包」形式,期望未来的营地服务,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乐,一次满足住食交通、游乐体验多元需要。   这片愿景,正因疫情衍生的变化开始,对热爱户外活动的「康乐职人」而言,眼下是限制与挑战的千山万水,脑里浮现出的却是无限机遇的新天新地。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务团队致力推广长者保健的理念,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长者健身训练计划,以鼓励长者培养运动习惯,迈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与成年人不同,长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严谨的评估。体适能教练会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患病记录、服药情况等,并按长者的运动习惯及目标,度身制定合适的健身计划,例如∶避免让关节出现严重退化的长者进行高强度及高负重的运动,以免伤势恶化。然而,健身计划不单只考虑了长者的身体状况,保良局方谭远良健乐中心主任—— 黎志荣(右图)坦言更要照顾每位长者的心理状况∶「并非所有长者都热爱运动,特别当训练未见成效会容易泄气,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长者的运动动机,例如除了让长者接受器械训练以外,鼓励他们参与群体运动,与其他长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让快乐激发他们多做运动。」 助人自助 感染快乐   长者做运动所得到的成效虽然比年轻人慢,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终会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练团队最高兴的莫过於是见证长者由「做不到」变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成功个案,更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婆婆起初因为膝关节退化而要以轮椅出入。经过训练后,她逐渐可以以三脚架代步,甚至现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许运动点燃的不单只是长者的活力,他们转变所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直在点燃团队服务的初衷。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岗亭里有冷气、有座位,他却总是走出来。在保良局总部进出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获门警卢俊文(Michael)热切欢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没能框住他的热情;上班前后,Michael每星期好几天都在总部担任义工,协助照料幼童。看守总部是职责,守护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样的警卫工作 6年前打算开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绍下成为保良局门警团队一员。原以为当门警尚算轻松的他,入职后才发现这份工作不简单。保良局总部除了办公室,还有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上下课时间甚为繁忙的幼稚园、安顿孩子的家舍和婴儿组。既要应付出入车辆的安排,亦要留意学童安全;要小心核实进出人士身份,亦要欢迎公众参观博物馆。 「阿女,返嚟喇?」面对每日以千计的人流,除了随机应变,最稳扎稳打的方法就是认住常见的面孔。不论同事、老师、家长、小朋友,Michael总会逐一打招呼,情况许可更会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职,他亦会主动认识,「喺个脑入面登记佢个样」。   总有享受的理由:「见到小朋友就开心」 令人讶异的除了Michael的记忆力,还有他敏锐的观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欢在水池看蝌蚪,哪几个孩子升上小学后变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为察觉到Michael的细心和爱心,在保良局工作约两年后,社工便介绍他成为义工。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Michael当然一口答应。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动前后布置还原场地,后来便正式登记成为婴儿组义工,协助照顾家庭有困难的幼童。为手抱婴儿喂奶、与蹒跚学步的幼童玩耍、节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无论所照顾的小朋友是哪个年龄、哪种个性,Michael都甘之如饴。「返完日更,4点钟就啱啱好去喂饭仔!」工作9小时后,一想起与小朋友见面,Michael就不觉疲累。   婴儿组的孩子由初生至3岁不等,因家庭困难经社会福利署转介送到保良局。当家庭环境好转,小朋友便可以回家,与原生家庭重聚。相处了一段时间,突然不再见到某个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个小朋友情况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时候,真系会戥佢哋开心,但系又难舍难离。」   人来人往,每一段都是缘份 6年间,Michael见证了不少家舍孩子长大成人;已离开家舍的,却总有回来的人,有的当义工,有的成为社工。看见孩子回馈照顾他们的机构,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识就是缘份的他,在岗亭内外留意着来往的每个人,目光不止於责任,更在对每个人的关心。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保良局社工篮球队最初只由几位来自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组成,现在已有二十多位来自不同社会服务部的单位同事参与,包括院长、社工、事务长、宿舍导师等,更愈打愈有默契,并在社工机构篮球赛中多次夺标。 原来球队成立初期,夏中院长希望透过篮球增加同事归属感和交流,便组成一支球队,报名参加社工机构篮球赛。球队成立之初,球员之间不太熟稔,实力参差,纯粹旨在参与。后来渐渐培养默契,实力和战术方面均有所提升,陆续亦有新成员加入带来新火花,并投选出教练和队长,球队状态渐入佳境。其后每年都组队参赛,近两年的社工机构篮球赛事中更夺冠。   夺标靠团队默契   社工篮球队至今成立九年以来,领队杨子奇(Steven)( 上图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员,曾与不同组合的队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让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届的社工杯季军赛。他忆述当时与另一位队员相继扭伤,士气一度低落,凭著队友冷静和严密防守下,终捧得季军。Steven 分享∶「由於队员来自不同的服务单位,各自因为工作及家庭关系,即使赛季也只能一星期练习一天,能够胜出比赛全靠队员自行练习,而领队、队长和教练就好像蒸气火车头一样带动著整支队员,凝聚团队向心。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并非著重奖杯的多寡,而是靠队员向著一致的目标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