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处理份内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时间,或许难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负责协助弱能人士投入职场的职业康复导师梁海俊(梁Sir)不认同,工作内,他不惜花数月费唇舌,只为教导学员何谓有礼貌;工作外,他跑到老远上咖啡课程,只为熟习职场运作,好让学员更易掌握其教学。梁Sir说,「这里不止是一份工⋯⋯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27岁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导师,约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内的咖啡阁,为不同程度的弱能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一般咖啡店及小卖部的销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阁起初只是如小卖部一样,卖汽水、零食、罐装咖啡,没有烧卖、鱼蛋等熟食。但梁Sir认为,职场工作没这样简单,便利店有蒸炉卖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机,遂与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设备。他说,「部分学员在宿舍生活,对社会事物感疏离和陌生,设备贴近生活,希望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虽曾在大型连锁快餐店任兼职,但梁Sir仍自觉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报读咖啡课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后,就跑到新蒲岗的工厦上课,上足3个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后来懂得各类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为咖啡拉花。   努力装备自己,梁Sir希望能为学员显出示范作用。他说,咖啡课程中导师是看示范,再让他们尝试,故用同样方式指导学员,并加以鼓励。   轻度智障学员郑伟新(阿新)2、3年前初来实习时,性格内向,未明白如要对客人「有礼」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释,因「有礼」包含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时,都以身作则,细致如「收你几钱、找你几钱、多谢」,他都会坚持讲。谈起阿新现时已可处理卖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亲手为家人冲咖啡,本因受访而紧张的梁Sir都展露欢颜。   硬件以外,梁Sir更关心学员心态。以往有学员抗拒与他人沟通,非常不喜欢和他谈话,即使他关心学员为何戴口罩,该学员都是只回一句:「唔关你事!」但随他坚持每日关心学员,半年后该学员最终变成「开笼雀」,经常主动与他分享日常所见所闻。   面对各学员不同情况,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带点长气,像「干净」、「落场」的概念,只要学员不明白,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梁Sir说,「学员们不理睬他,其实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诚关心学员,他们都会感受到。这里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时45分打卡,5时33分就可以说拜拜⋯⋯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  
实现长者心愿 陪伴度过生命最后一程

实现长者心愿 陪伴度过生命最后一程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过程,当生命步向终点,身体或会受病痛折磨,更会影响心理状况。安宁服务的目的是为晚期患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和缓解不适的症状,同时减少他们到医院的频繁往返以及恐惧感,让他们有选择并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 林伯伯(化名)年近八旬,近年入住保良局乐安居,接受安宁服务。赖美暖姑娘是照顾林伯伯的护士之一,她笑说∶「林伯伯对待我哋好似对待孙仔同新抱咁㗎,而且佢份人好和蔼可亲,我哋都当佢爷爷一样。」赖姑娘指晚晴病人特别害怕孤独,因此除了恒常照顾,她在闲暇时还会和林伯伯聊天谈心,尤其二人是同乡,说起话上来特别投机。「平时同阿爷除咗会聊下家乡事之外,都会倾下『子女经』。好记得有次我讲起照顾仔女嘅烦恼,阿爷讲咗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点醒咗我。」⁣ ⁣ 后来,林伯伯透露想在酒楼举办一场盛大的生日会,邀请亲友参加,院舍上下便立刻开始筹备。然而,好景不常,林伯伯的身体状况突然转差,赖姑娘与其他同事商讨下,决定先在院舍为林伯伯举办一场小型生日会。「虽然生日会地点唔同咗,但胜在人齐,家人同职员可以一齐同阿爷唱生日歌、食长寿面。当阿爷见到咁多人同佢庆祝生日,佢成个人都即刻精神返哂。」尽管生日会已经举办了,但院舍的同事们仍然不忘林伯伯想在酒楼举办生日宴的愿望。「阿爷唔方便再四围去,所以我哋打算将日间中心装饰成酒楼,再由酒楼运食物过嚟,希望可以满足到佢嘅心愿。」⁣ ⁣ 不论是林伯伯的情况,或是多年的工作都令赖姑娘对生死有更深的体会∶「要珍惜光阴,珍惜眼前人,希望我每日嘅工作可以为院友提供多一份温暖。」⁣ ⁣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当年我社工学系毕业后,并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过中环OL几个月却不太习惯,於是决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实用学校当年主要为对正规课程不感兴趣或面临辍学的学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实用科目的课程。Iris坦言,当时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处理有情绪、行为或家庭问题的学生、筹备学校开放日、策划学生发展活动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时都是平常事,但Iris从不觉累。   「当时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颇为严重,讲粗口、吸烟,甚至吸毒、堕胎、误入黑社会等,见尽人生百态。要走近学生的心一点都不容易,他们不时试探你的底线,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关系,同时也考验自己的反应和智慧。每次费尽唇舌都以为徙劳无功,后来发现他们有把自己的说话放在心上,见证著学生的蜕变,让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忆述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年她入职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学生被性侵个案。首次处理如此严重的个案,需要安抚个案及家人的情绪、调查和评估事件、协调不同单位跟进事件……对初出茅庐的Iris是越级挑战,压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泪。「多得时任丁永兴校长(现为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校长),同事吴婉玲(Sally)和黄绍发(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补位,毫不吝啬分享工作知识和交流经验,让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长,工作并不孤单。」忆起当年的工作点滴,Iris一度眼泛泪光。   在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十年间,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处理,常因担心因帮不了学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来就会看见出路。」丁校长的一席话一直记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学生个案,就希望可以马上帮到他解决难困难,故常以丁校长的说话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长,他以身作则,对工作有热诚,让我更加确定自己要谨守社工岗位。」这份坚持,直至Iris转职至社会服务部仍未改变。   2009年,Iris获上司推荐升任为保良局社会服务部学生辅导督导主任,负责为驻校社工提供督导、危机处理和服务发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记得上任后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园危机事故。当时在紧迫的时间,马上与校方进行危机处理会议、拟定入校支援方案,并调动廿多名前线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个团队彼此合作无间,更获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赞许。」历经此事,让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线人才的宝贵。   「看见新入职的社工,我会觉得他们是一面镜,让我看见自己过往及当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时,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见他们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且有进步,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见证著同事的成长,为Iris带来莫大的满足感,自此决心引导更多驻校社工的后浪。   团队由开始时只有约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说,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间互相支持,互补不足,彼此便会有更多得著。」就好像这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Iris没有停步,联同服务单位的一众主管同工及前线社工构思「疫」境同行计划,希望可以在停课期间,继续在线上关注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健康及学习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驻校社工无论在处事态度或工作质素上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与学生同行,让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有勇气面对人生,即使只是为他们带来微小的改变,也不计较付出,这便是作为社工的责任。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岗亭里有冷气、有座位,他却总是走出来。在保良局总部进出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获门警卢俊文(Michael)热切欢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没能框住他的热情;上班前后,Michael每星期好几天都在总部担任义工,协助照料幼童。看守总部是职责,守护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样的警卫工作 6年前打算开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绍下成为保良局门警团队一员。原以为当门警尚算轻松的他,入职后才发现这份工作不简单。保良局总部除了办公室,还有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上下课时间甚为繁忙的幼稚园、安顿孩子的家舍和婴儿组。既要应付出入车辆的安排,亦要留意学童安全;要小心核实进出人士身份,亦要欢迎公众参观博物馆。 「阿女,返嚟喇?」面对每日以千计的人流,除了随机应变,最稳扎稳打的方法就是认住常见的面孔。不论同事、老师、家长、小朋友,Michael总会逐一打招呼,情况许可更会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职,他亦会主动认识,「喺个脑入面登记佢个样」。   总有享受的理由:「见到小朋友就开心」 令人讶异的除了Michael的记忆力,还有他敏锐的观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欢在水池看蝌蚪,哪几个孩子升上小学后变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为察觉到Michael的细心和爱心,在保良局工作约两年后,社工便介绍他成为义工。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Michael当然一口答应。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动前后布置还原场地,后来便正式登记成为婴儿组义工,协助照顾家庭有困难的幼童。为手抱婴儿喂奶、与蹒跚学步的幼童玩耍、节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无论所照顾的小朋友是哪个年龄、哪种个性,Michael都甘之如饴。「返完日更,4点钟就啱啱好去喂饭仔!」工作9小时后,一想起与小朋友见面,Michael就不觉疲累。   婴儿组的孩子由初生至3岁不等,因家庭困难经社会福利署转介送到保良局。当家庭环境好转,小朋友便可以回家,与原生家庭重聚。相处了一段时间,突然不再见到某个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个小朋友情况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时候,真系会戥佢哋开心,但系又难舍难离。」   人来人往,每一段都是缘份 6年间,Michael见证了不少家舍孩子长大成人;已离开家舍的,却总有回来的人,有的当义工,有的成为社工。看见孩子回馈照顾他们的机构,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识就是缘份的他,在岗亭内外留意着来往的每个人,目光不止於责任,更在对每个人的关心。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玩」尽时代挑战:康乐职人的回忆与愿景

自1995年毕业起投身保良局赛马会北潭涌康乐营,2016年再转职至保良局赛马会大棠渡假村,作为助理营经理(活动)陈淑媚(Rosita)至今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奉献在保良局的康乐服务中。   山环水抱、绿意盎然、乐而忘返、笑声处处……这些大抵也是人们对营地的印象;「应接不暇」、「与时并进」,就是Rosita对营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请新同事的标准很简单,『不懂』是没关系的,最重要是『喜欢玩』。」   所谓的「玩」,底蕴正是对康乐活动的敬业,更是无限的热情与冲劲。偌大的营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点,营友的需要更是千变万化。纵然日常举目皆见优美环境,又时刻置身游乐活动,更是要让营友宾至如归、好好享受——以人为本,终究才是营地工作的本质。   学校、团体、企业机构固然是至今不变的常客「基本盘」,营地的定义,有时也超越职员的想像。Rosita回忆,早年本地乐坛兴盛时,歌手的粉丝俱乐部不时组团入营,举办活动共聚,甚至刘德华、张学友等歌星都会亲身入营与歌迷见面,俨如巨星表演现场,当年场面的兴奋狂热,至今她仍历历在目。   隐於青山绿野的营地,又是否出尘脱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时期当中,营地一直也受到影响,更不时要担当重任。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紧张之时,北营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离观察设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当年亦让医护人员暂居营地。营地既是游人的乐土,也是非常时期中的庇护之地。   疫情席卷至今,康乐服务经历著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到抗疫最紧张之时更须全面停运,到稍微逐步放松限制,Rosita与同事就时刻留意,灵活应变,不断注入各种巧思见招拆招。   面对人数设限,她与同事当时想出「二人野餐」;室内设施需要停运,就再将游乐重点重置到户外,因而首创汽车露营;学校机构暂停组织宿营,营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维,踏出营地山野入校推广,带团率领同学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态下,市民难再出国旅行,催生出本地游的新趋势,不少人更重新发现香港郊野的美与乐趣,各式水陆户外运动更成炙手可热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见证同事乘著热潮引入更多新颖的户外与水上活动,由以往的水上单车、独木舟,进化出平板赛艇工作坊甚至比赛等精彩新猷,为营友送上更多新体验。   从疫情中,生活与旅游都被重新定义,「很多人也重新发现原来香港的活动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来营地的发展,Rosita就参考国际渡假村品牌,囊括旅游套票、甚至兴趣课程的「精致全包」形式,期望未来的营地服务,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乐,一次满足住食交通、游乐体验多元需要。   这片愿景,正因疫情衍生的变化开始,对热爱户外活动的「康乐职人」而言,眼下是限制与挑战的千山万水,脑里浮现出的却是无限机遇的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