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护理员唔系只识得换片、冲凉,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罗桂珍护老院护理员Apple。   工作量大、受气、肮脏、轮班工作……不少人认为安老院护理员工作辛苦,亦「看不起」护理员工作,不愿意入行。从事长者服务已经18 年的梁诗萍A p ple 却笑著说∶「照顾长者系辛苦㗎,但系如果我辛苦可以令到老人家开心,咁就系值得。将心比心去做,这刻长者嘅感受就系你将来嘅感受。」   早上七时,一般办公室上班族可能正刚刚起床。Apple已换好一身制服,回到院舍开始一天的工作∶协助长者起床、清洁、准备早餐;然后转眼已是早上八时半了,Apple 与其他护理员一齐协助长者洗澡、安排认知障碍训练小组或进行香薰按摩。到了约11 时,便是长者的午餐时间,护理员们一边喂老友记进食、一边与他们聊天「尽诉心中情」,团队然后协助各位老友记午睡过后,Apple 休息进膳,随后便是与下一更同事进行交更简报、巡房……   忙碌过后,Apple 坐下来与小编娓娓道来她担任护理员的经历∶「以前妈妈不认同我(做护理员),公众对护理员嘅印象就系(帮长者)换片、冲凉,大家唔系以正面嘅态度睇我地嘅工作。但其实长者有事或者系最危险嘅一刻,通常护理员系第一个发现,例如可能护理员会喺帮长者换片时发现长者手脚无力,可能系院友突然病发嘅先兆。」   经过10 多年的努力,Apple 凭著她专业、细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渐渐得到长者院友、家属的认同,和长者像朋友一样相处,有家属在长者离世后,邀请Apple 为长者撰写礼文及出席安息礼拜。   Apple 笑言,现在她的工作已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同∶「家人或朋友有长者要入住安老院,佢哋自自然然会问我意见。我最开心系见到老人家笑,佢哋笑一下好过我笑十下,我宁愿辛苦啲,希望可以令老人家喺佢地人生最后阶段过得更美好。」   除了身边人的认同,Apple 更加希望透过自身的经历,向公众传达∶「护理员值得大家尊重」。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见她校服外套破了一个大洞,我为她好好修补,想不到,之后她态度开始转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昵称)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宪报刊载及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的儿童「收容所」,提供紧急儿童住宿服务。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达20年,大部份时间也在新生家渡过。粗略估计,这20年来,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顾过接近800个0-18岁儿童/青少年,每一个,也因著紧急突发的家庭事故,或许带著惊慌伤痕而来。 「我们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黄金两小时』,小朋友入住时,我们会把握头两小时,由特定同事陪伴,以减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忧虑及不安,我们会预备welcome drink(纸包饮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们会充满爱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尽快适应。」 不难想像,小朋友因突发事故而入住,心里难免盛载著旁徨、恐惧甚至伤痛,这些伤口,会影响他们去接受同事们的关顾,不少时候会有态度差、抗拒的表现。对此,大何姑娘有特别的方法及心态去应对。 「只要有怜悯、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会真切感受到的。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我反而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顾一个中学女生,初时她对同事们的态度很恶劣,亦有较多行为问题,例如不守规则、故意上学迟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见到她校服外套烂了,竟成为打开破口的机会。「我为她修补了衫上的破口,之后想不到她态度大大转变了,开始可以打开话题倾偈,很记得有一晚,与她分享时,开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倾至大哭起来。之后大家关系也改变了,虽然仍要时间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对孩子显示关怀,即使是一件看似细微的事,但往往触动孩子渴望已久的爱心。一次剪甲、一次梳头、拍一下膊头,也可以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被爱,从而慢慢修补他们身上承受不了的伤痕。为让孩子得到更多关爱,新生家设有「亲亲孩子计划」,让同事配对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关顾;新生家亦推行「读书乐计划」,聘请老师按儿童学习能力及进度,分小组去教学,让突发入局的儿童在难以即时回到原校的期间,持续得到学习的机会。 儿童待在新生家的时间或许不会很长,但同事们的照顾却对他们影响深远,成为他们在低谷时的救生圈。这份很短时间却很接近的关系,相信亦会让同事们留下很深的感受。「我当他们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况,住在新生家较长时间,看著她长大,好像自己凑大个女一样,她离开新生家时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时仍然有盼望。「小孩子们在情绪及行为上,是可以有转变的,见到每一个来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开心。」 新生家5岁小朋送给大何姑娘的画像,她十分喜欢。提到有什么勉励一众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轻轻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不要与别人比较,只跟从前的自己比较, 才能令自己进步。」
车厢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车厢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工作框框以内,罗永瑞是长者中心的小巴车长。他尽责、守时,每天安全接载长者来往中心及住所。   跨出工作框框,他早已把这个工作了16年的地方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在工余时自我增值,锻炼出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心的「开心果车长」、也是中心的「维修大师傅」,也是「道具大王」,亦是「养鱼达人」,为的只是希望他的另一个家变得更温馨∶「为自己屋企做事,令家人高兴,不会觉得累不会辛苦。」 开心果车长 罗永瑞任职保良局周鸿标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的车长,今年已经踏入第16个年头。   罗永瑞没有将小巴车长当成是庸庸碌碌的平凡工作,在他眼中,中心的小巴不只是方便长者往返中心的接载工具,更是可带给长者欢乐的相处空间,「路上塞车可能会令人不耐烦,但亦可以系一个同老友记加深认识的机会,讲下笑话、趣闻氹佢哋开心。」和蔼可亲、笑容满面、充满朝气的罗永瑞,让中心每位老友记倍感亲切可靠。   维修『大师傅』 做好车长本份,罗永瑞亦跳出工作框框,希望让中心――他的第二个「家」变得更好。他会在工余时间看书、上网累积维修知识,协助中心一些简单维修工作――换光管、修理水龙头等「小儿科」问题固然难不到他,甚至去水渠淤塞、墙身渗漏、车辆保养等较复杂的他也能应付自如。   道具大王 每逢中心举办各类型活动,也不难发现罗永瑞的身影,摊位游戏用具、抽奖活动轮盘等道具、储存架等家俱,甚至是认知障碍症长者鞋上的磁性鞋钉,部分也是自他的一双巧手,「中心10多年前开始招收有认知障碍症嘅长者会员,佢哋可能有游走行为,安装咗磁性鞋钉,配合中心大门嘅防游走警报器,可以大大减少佢哋自行离开中心而走失嘅风险。」   养鱼达人 要预防认知障碍症长者游走,除了硬件配合,留住长者的「心」也很重要,中心经理及主任与罗永瑞於是构想,在中心摆放一个大鱼缸,养一些鲜艳的热带鱼。罗永瑞自发积极搜寻资料、报价、购买摆设、学习养鱼及种水草的知识及技巧,边学边做,渐渐成为中心的「养鱼达人」,转眼间已养了好几代鱼儿。罗永瑞会经常与一众长者分享鱼儿的出生和成长故事,色彩斑斓的大鱼缸吸引不少认知障碍症长者驻足赏鱼及协助喂食,游走行为大大减少。   长者的笑颜,是罗永瑞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功感,也是他跨出工作框框外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间

我的咫尺善行:共融工作间

  「优势为本」(Strength-based Approach),是社工界常用的介入手法,而「共融」二字,更是康复服务字典里的常客。今天与你分享一个职场上,「优势为本」加「共融」的励志故事。   他,或许不善辞令,但却会用自己「语言」来表达情感;   他,或许不懂沟通,但却会用最真挚方法表达爱与关怀。   华轩是一名轻度智障及自闭症谱系人士,於2012年透过特殊学校社工转介,到本局地区支援中心开始半职活动助理的职涯,至今已於中心工作近8年。   华轩日常的工作包括:接待中心会员及访客、简单的文书工作、清洁及整理用具及物资等。在防疫期间,华轩的工作更为重要,「开门四件事」成为他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务:为会员及访客量体温、填写外游及健康申报表、确保到访者戴口罩及用酒精搓手液搓手。华轩注重细节、贯彻的特性,实在为中心在防疫衞生上帮了一大忙。 回望过去8年,华轩的直属上级周姑娘见证著他显著成长。周姑娘忆述,华轩从当年较文静被动一步一步变成今天主动、稳定学习和工作。华轩能够成长及转变,除了因著周姑娘一对一的训练及指导、与其家属沟通及协作外,同事共同缔造的友善工作环境,实在亦是不可或缺。   共融在工作间之要诀是接纳及团队精神,同事需要明白彼此的不足,才可彼此补足。在中心同事眼中,华轩是一位忠诚善良、准时、有交带、乐於助人的好同事,惟自闭症谱系人士不善於人际沟通、社交能力不足,亦会令华轩的工作面对挑战。   曾经有一位会员在炎夏到中心使用治疗服务,华轩看见有访客一进门,便和他打招呼,并按中心感染控制措施,请会员到接待处量体温。谁不知这挑起了该会员之情绪,大骂中心职员不体谅,「气都未抖顺,就叫人探热!」。华轩感到十分不惑,「我不是做对的吗?」同事在安顿妥会员的情绪后,当然需要关顾华轩的心情,但华轩竟然回应:「我无唔开心呀!」社工估计,华轩或未能完全理解当时会员的情绪及责骂的对象。换个角度看,这也可算是自闭症谱系人士的「优势」吧!   虽说自闭症谱系人士在理解别人的表情及情绪或有困难,但华轩懂得用简单方法表达关心。「周姑娘,你唔开心呀?」华轩之前对周姑娘的一句问候,周姑娘到今天仍觉得份外窝心。「关爱」确实能打破所谓的「限制」。   希望华轩的故事能鼓励更多公司、机构聘用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士,发现多元的美丽,共同学习建构多元友善工作间,让不同人士均发挥所长,真正实践「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