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一年以来悦悦长高不少,踏起单车也驾轻就熟,近来更与家人一同踏车出游。今日看来,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单车前行时,家人的惊讶,中心同事何其惊喜。 6岁小朋友学懂踩单车,听来平平无奇,但对患有发展迟缓、自闭症、大肌肉发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龄小朋友弱的悦悦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迹;而教导悦悦踏单车的过程中要与她建立关系和沟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细心。尤其在她毕业在即,回归主流教育前夕,训练就来得特别宝贵重要。 恰巧疫情爆发,悦悦就读的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进入「新常态」:视像上课、教材功课送递、治疗器材出借、每日实时视像跟进学习进度并即时指导⋯⋯这段期间,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服务团队为学生及家人提供无缝支援,中心经理卢頴(Carrie)回想当时兵来将挡的随机应变,有赖各同事齐心:「不能亲身接触,但要维持小朋友的训练,令他们有所进步,我们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务』」。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职业治疗师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务是让小朋友建立自信,给予他们温暖、力量和信心:「我们会一起视像训练,让悦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与Fion一起构思,如何在悦悦家中添置与中心设计相近的秋千,本身这正是悦悦最喜爱的训练环节。Fion透过视像指导悦悦参与往常最令她笑逐颜开、得心应手的训练项目,由熟悉的人与物开始,持续给予鼓励,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里,悦悦从中就获得一点一滴的温暖鼓励,逐渐形成推动她每日进步的点点动力。   由中心课堂,到在家隔空训练,训练成果渐见进步;继而成功踏上单车,从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骑车出行感受迎面而来的清风–环境愈困难,反而愈见证到悦悦的进步,Fion用心为她种下的「自信心」,也能成为她往后在主流幼稚园,迎接新挑战时的宝贵能力。   任何大小奇迹,在发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务」;奇迹的发生,总也源於信心。「在悦悦的生命里,我们见到努力、坚持及希望。」Carrie与Fion希望,她能继续怀著这份信心,勇往直前,创造无数「新可能」。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不止果腹 还能温暖人心

83岁的刘伯伯与71岁的太太同住观塘区,主要靠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生活。二人皆患有长期病患,刘伯伯患有严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惜胰岛素并不属於医疗豁免药物内,故每月仅有的津贴大部分都用来买药,经济压力沉重,已无力再负担粮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面就当一餐,谈不上什么营养。   刘婆婆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双眼又因为黄斑点病变和青光眼,现时只余下2、3成视力,不久前更发现身体出现如鸡蛋大小的肿瘤。婆婆受尽病魔煎熬,情绪低落,又担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郁症加剧了许多。 保良局刘陈小宝长者地区中心同事有见刘伯伯夫妇的需要,便贴心送上防疫物资、寄上餐饮劵,又不时致电慰问婆婆,提供情绪和生活上支援。当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可以与丈夫一起享用营养热餐,她十分感激,「感谢保良局一直以来的关顾,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深深感受到人间温暖。」 原来简单的一句窝心问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热餐,对於刘伯伯夫妇来说,意义重大。 保良局邀请您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支持「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捐款HK$350即可为一名低收入、失业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为期一周的食物券/热餐,你的捐款亦可让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项目,灵活变通与他们同行。 疫情对经济民生产生沉重压力,对基层家庭的影响尤大,希望各位继续伸出援手,与弱势社群共跨逆境。
爱.无分地域与种族

爱.无分地域与种族

  Leon 是个早产宝宝,关节及活动能力较逊於一般孩子,因为原生家庭未能照顾他,3 岁以前住在保良局幼儿之家。2018 年的10 月,Leon 正式成为Chris 与Kathi 的领养孩子,到美国展开了新的家庭生活。       Chris 与Kathi 仍然记得最初见到Leon 的时候,双方语言不通,带著一点点好奇、一点点探索,慢慢的亲近、接触。Chris 与Kathi 夜里陪伴Leon 一起入睡,为Leon 唱歌、读故事书、一起看电影。感受到被爱的Leon 虽然不懂用英语表达,但他会用他的小手触碰Kathi 的脸,加上一个小小的吻,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感激之情。不经不觉,Leon 已成为Chris 与Kathi 家庭的一份子逾一年了,Leon 与Chris 及Kathi 的三个子女相处融洽,大家一起旅行、过圣诞节、开生日会。   Leon 的身体状况,没有令Chris 与Kathi 一家人对他的爱减少,对他们而言,爱是无条件的,而Leon 的加入令他们的家庭更幸福美满。                   同样找到温暖的家生活的还有4 岁半的Cana。2018 年3 月,Cana 正式到美国与领养父母- Bryan 与Shannon,以及他们的儿子生活。   Cana 出生时身体有不同的毛病,比一般孩子需要更多的关顾以及治疗,经常需要看医生,但Bryan 与Shannon 从不介怀,只想给予Cana 最好的照顾、最大的安全感以及最窝心的爱,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回报,便是Cana 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Cana 的一声「Mommy」、「Daddy」。Bryan 与Shannon 笑说,虽然Cana 与儿子不是亲生兄弟姐妹,但现在亲近得像「孖生」一样。 双方能建立如此牢固的信任与牵绊,Bryan 与Shannon 表示,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坦诚,他们会坦白地与Cana 分享领养经历,好奇宝宝Cana 的提问,他们都会一一回答。待Cana 长大后,Bryan 与Shannon也会陪伴她一同回港寻根,寻找属於她生命中的经历。       钱倩君主任 保良局领养服务组   为孩子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家 社会上有部份孩子因为不同家庭问题未能得到父母妥善照顾,保良局透过领养服务安排,为孩子「寻家」,惟当中一些孩子因为年纪、健康、生父母复杂背景等问题,未能获安排本地家庭领养,便转介到海外家庭领养。保良局领养服务组主任钱倩君希望,本港社会大众可以多认识及了解待领养儿童的个别需要,开放自己的心和家庭给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相信领养是一种祝福,我们的目标不是为家庭寻找最适合的孩子,而是为孩子寻找最适合的家庭,让领养父母和被领养孩子都能透过领养改变及祝福互相的生命。」   保良局领养服务组查询电话∶2277 8403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对我嚟讲,做善事只系谂住付出,能够同呀女一齐助养,不知不觉间令我哋嘅关系更加密切,更多话题,呢啲原来系我自己都未必察觉到嘅收获。」   要坚持行善多年,谈何容易;更何况是把善行传承,影响家人及身边人?但眼前的黄太及黄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养儿童,转眼已是二十载。她们的善行持续多年,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黄太二十年前参加助养计划时,也希望透过此计划教育子女一颗乐於助人的心,因此她决定带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儿童。「当时期望受助儿童同我嘅仔女能够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长背景同历程。」起初,当时就读初中的女儿只是以陪伴的角色与妈妈一起探望助养儿童;渐渐地,就读邻近中学的黄小姐放学后有时会主动到局内探望,亦愈发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时光,因而在一年后也加入助养行列,并且维持至今。这种「亲子助养」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她们经常互相分享助养小朋友的近况,在访问期间,她们更是三句不离助养儿童。「对我嚟讲,行善只喺谂住付出,并唔会期望有回报,但系能够鼓励呀女一齐加入助养,帮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余,我同呀女嘅关系都拉近咗,系最意外嘅得著。」原来这一颗在黄太心内种下的种子,也悄悄在女儿心里萌芽。   辗转廿年,两人曾经助养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养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岁,黄太及黄小姐在她5岁时开始助养,至今已有八年时光,亦是二人助养时间最长的儿童。黄小姐指,她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来探访都会表现得很兴奋,有时候黄小姐有事不能应约,小慧也会有点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们相见的时间。小慧在访问中比较沉默寡言,但在与黄小姐相处时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绝地分享,笑容经常挂在面上,问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后以「无秘密」形容自己与黄小姐的关系。   河流连绵不断,川流不息,就好比黄太及黄小姐,坚持行善多年,这份心意由女儿传承下去。黄小姐从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跟随母亲到局内探望小朋友,到与母亲一同助养,加深亲子关系。亲子助养令黄太及黄小姐能够在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余,同时促进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及融洽。「而家谂返起,会庆幸妈妈当初带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会明白佢当时心入面想我一齐助养嘅心意。」   诚邀你与家人一起助养,体会这份彼此点亮生命的助养情。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信上的每一张面孔 是我们成长的推动力

自从两年前搬家到天水围后,祚荣和妹妹芷瑜已经很少到位於上水的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但这天再次回到中心,祚荣和芷瑜仍准确记得每一位中心职员的名字。   回想起初时来到中心的回忆,祚荣妈妈仍记忆犹新,「我哋以前住上水,2018年工人姐姐辞职,我同老公返工工时好长,照顾唔到祚荣同芷瑜,经社署介绍,带咗佢哋嚟中心接受『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初时系去保姆姨姨屋企由保姆照顾,但原来佢哋有好大情绪同行为问题,会打姨姨、捣乱、乱掟姨姨屋企嘅嘢。」   两兄妹其后改为到中心由职员照顾,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副主任钟颖欣姑娘表示,照顾他们极具挑战,「哥哥好为食,见到其他小朋友有零食会好主动问人或者出手攞,比较冲动唔识同人相处;妹妹就痴人,好小事容易喊,唔识得表达。」   「唔该姑娘!」 眼前的祚荣和芷瑜十分有礼乖巧,完全想像不到他们3年前是妈妈和钟姑娘口中所说的「熊孩子」。钟姑娘表示,中心每一位同事按他小朋友的性格特别为他们制定「成长」计划,「我哋会耐心同祚荣、芷瑜解释佢嘅行为有咩问题,亦都会为佢哋制定目标,完成咗先会有奖励。我哋亦都试过连系祚荣去访问喺保良局V54大宅驻留嘅法国艺术家,帮佢建立自信,增广见闻。」   妈妈亦非常感激中心同事的用心和耐性,「佢哋每日会花一个钟头解释两兄妹今日喺中心表现点,会教我返屋企点样管教佢哋,又会安排活动畀我哋一家人一齐参与。」   祚荣一家去年搬迁天水围,临别的时候,两兄妹相当不舍。喜欢画画的祚荣拿起画笔,没有画他心爱的食物,反而画上了中心每一位职员的样子,妈妈看到后也十分感动,也和祚荣一样画上了每位职员的样子,并亲笔写了感谢信。离开中心的那一天,芷瑜拥著钟姑娘不放,约定搬家后也要再见面。直到现在,他们也在遵守这个约定,空闲时回中心探望各位职员。   保良局田家炳关爱家庭中心 『保宝天使』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 查询电话∶3563 5161 网址∶http://childrenyouth.poleungkuk.org.hk/tc/page.aspx?pageid=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