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ove @ Po Leung Kuk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NESE ONLY)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CHINESE ONLY)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Cathy 2 歲時,因家庭問題入住保良局家舍。性格內斂的她不太擅於與人溝通相處,朋友不多,說話不多,直至遇上了欖球,徹底打開了她的世界。欖球是種簡單的快樂Cathy 從小熱愛運動,自學了乒乓球、籃球等。偶然一次看見別人在球場上打欖球,便被這項運動吸引。   透過本局與香港欖球總會合辦的語文培訓計劃,Cathy 自2013 年起接受欖球訓練,並獲資助到海外參加欖球活動及文化交流,一步步成為青年欖球錦標賽的香港代表。回想當日看見別人在球場上作賽的畫面,她表示,「感覺欖球帶給運動員的快樂是很純粹、很簡單,也是我喜歡欖球的原因」。欖球帶我遊歷世界年僅18 歲的Cathy,已經代表香港到過多個國家參加欖球比賽,如去年8 月到老撾參與亞洲欖球總會20 歲以下亞洲七人欖球賽,她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機會可以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作賽,這個夢想對以前那個小女孩來說,有點遙不可及,但現在我覺得我可以」。 運動是種共通語言 去年9 月,Cathy 獲選到訪日本觀摩2019 年世界盃欖球賽,學習頂尖運動員的技術,並與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名年青運動員交流。雖然母語不同,但他們對欖球的熱愛卻打破了語言的限制,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共通語言,讓她認識了來自泰國,甚至是約旦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太自信,但欖球讓我變得健談,使我認識了更多的朋友,謝謝欖球擴闊了我對這世界的想像」。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Chinese Only)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的張詠琳姑娘(Winifred)在阿浩媽媽求助下認識了12歲的阿浩。因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及讀寫障礙的緣故,阿浩不懂得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不太理解別人說話背後的意思,似乎與世界「斷了線」。Winifred與團隊耐心地與阿浩建立關係,阿浩更參加了中心「童夢同行」兒童及青少年生命導向計劃的模特兒培訓小組。起初阿浩難以表達自己對夢想的想法,亦未能明白導師的指示,Winifred與團隊循序漸進,慢慢鼓勵他由動作模仿開始,並將導師的句子分拆,給予清晰的指令逐步教他,從多次模擬綵排中讓他累積經驗。Winifred更透過電話通訊平台,邀請阿浩每天發一張自己擺姿勢的模特兒相給她,從而建立自信及掌握技巧,漸漸地阿浩開始增加了對事物的理解,自信心增加了,更能夠有勇氣踏上舞台扮演模兒。更令Winifred感動的是,阿浩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向她說了一句:「我想做模特兒!」   「阿浩與一般低動機青年一樣,他們需要的不是字典,為他們輸入各種意義;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耐心,時刻從他們角度出發,成為『生活字典』,為他們排解疑難,詮釋未來,重新為他們建立意義。低動機青年總讓人覺得反叛/難接觸/懶,但其實每個青少年背後總有一段讓人慨嘆的經歷,聽上來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但他們就是正等待別人去花時間及耐性聆聽及陪伴走出這局面。」Winifred分享青少年工作的信念。然而,時下青少年已不多活躍於社區中心,大多花時間在手機及網上,Winifred身處的北區亦不例外。因此,要向青少年翻開這本「生活字典」,花時間聆聽他們,Winifred在工作上就要靠使用手機各個通訊平台,線上線下與青少年同行,她更曾試過透過通訊平台勸導離家出走與家人失聯的青年回港與家人修復關係。「青少年服務的核心理念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著重與青少年關係建立、維持信任、陪伴同行。透過線上線下的互相配合,我們就可以緊貼青少年需要,更快捷有效地回應所需,介入提供適切服務,陪伴青少年成長。」   工作有下班時間,線上關心青少年卻似是無休止,但相信當Winifred與團隊在通訊平台見到阿浩愈見進步的自拍相片,以及見證一個又一個因著他們同行而成長的故事,再累也是值得。為保良局青少年團隊送上支持。
動起來 Restart康復運動新樂趣 (Chinese Only)

動起來 Restart康復運動新樂趣 (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物理治療師勞漢樑今天又提著一大袋遊戲機及配件,上門探訪。阿樑並非要去送禮物給小朋友,而是上門為曾婆婆做復康訓練。你沒看錯!遊戲機的確是給長者玩的,彷如年青人一般玩得開心之餘,還有助鍛鍊身體呢。   三年前,曾婆婆完成膝關節手術後,經轉介到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接受上門復康運動。曾婆婆表示:「一開始好驚,問他這是什麼東西?因為我照顧屋企人幾十年,根本無自己娛樂,更何況接觸這些年青人的玩意呢!」起初,曾婆婆和其他長者一樣耍手搖頭,很抗拒嘗試新事物。但她與物理治療師阿樑已建立起信任,於是放心跟著阿樑一邊指示,一邊隨著遊戲節奏一下一下郁動。令阿樑意想不到的是,曾婆婆試玩兩、三個回合,便愛上了這些遊戲,而且動作反應亦算有板有眼。物理治療師阿樑指,一直為長者的身體狀況做評估,確定遊戲動作絕對適合其體能,才會安排長者使用遊戲機做復康訓練。所以,最重要是幫長者克服心理關口,說服長者「試咗先」,再由淺入深逐步調較。   每次運動前,物理治療師會先了解其身體狀況,確定是否合適或需作調整。阿樑一般先安排她坐著用健身環做熱身,適應後,便可按照為她預設的「遊戲程式」,進行約40分鐘的運動,約10組動作。因曾婆婆腳力不足,尤其需針對訓練平衡力,例如站立拿著健身環,配合遊戲指令,把上身的重心轉移。曾婆婆最好成績就是考反應的遊戲,「她打機械人真的很厲害!反應快得令我們驚訝,在同齡的老友記中可算是『超晒班』。」阿樑忍不住舉起大拇指讚賞一番,半年的運動亦讓曾婆婆的體能回復到手術前的狀態。   「在家漫無目的踏步好悶,加入遊戲會有趣得多」,阿樑覺得現時很多遊戲都能鍛鍊身體不同部位,適合加入復康訓練,於是向中心主任徐家健(Simon)提議。經與上級研究及獲得肯定後,中心主任Simon為中心添置遊戲機,亦鼓勵阿樑及其他專職醫療同事一起研究。Simon表示「大家一開始未熟悉坊間不同遊戲機的特性,的確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午飯時間,同事們便會聚埋一起『打機』。」他認為需要把遊戲適當地加入復康訓練的編排中,必須集思廣益一起練習。Simon指「遊戲機不止為長者增添樂趣,也使我們的工作『水到渠成』。遊戲機記錄所有訓練動作及運動數據,哪個動作做到多少次全都一目了然,大大幫助我們有效地掌握長者的復康進度。而且運動時,物理治療師及護理員不用分神去記錄,可以專心觀察長者情況。」現階段已為該區不少長者的復康訓練加入遊戲部分,期望日後有更多資源,推展至更多家居復康服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