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ff Sharing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務團隊致力推廣長者保健的理念,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長者健身訓練計劃,以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邁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與成年人不同,長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嚴謹的評估。體適能教練會先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患病記錄、服藥情況等,並按長者的運動習慣及目標,度身制定合適的健身計劃,例如︰避免讓關節出現嚴重退化的長者進行高強度及高負重的運動,以免傷勢惡化。然而,健身計劃不單只考慮了長者的身體狀況,保良局方譚遠良健樂中心主任—— 黎志榮(右圖)坦言更要照顧每位長者的心理狀況︰「並非所有長者都熱愛運動,特別當訓練未見成效會容易洩氣,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提高長者的運動動機,例如除了讓長者接受器械訓練以外,鼓勵他們參與群體運動,與其他長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讓快樂激發他們多做運動。」 助人自助 感染快樂   長者做運動所得到的成效雖然比年輕人慢,但持之以恆地堅持終會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練團隊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見證長者由「做不到」變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成功個案,更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婆婆起初因為膝關節退化而要以輪椅出入。經過訓練後,她逐漸可以以三腳架代步,甚至現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許運動點燃的不單只是長者的活力,他們轉變所帶來的喜悅,更是一直在點燃團隊服務的初衷。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Chinese Only)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不少人工作忙碌,處理份內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時間,或許難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負責協助弱能人士投入職場的職業康復導師梁海俊(梁Sir)不認同,工作內,他不惜花數月費唇舌,只為教導學員何謂有禮貌;工作外,他跑到老遠上咖啡課程,只為熟習職場運作,好讓學員更易掌握其教學。梁Sir說,「這裡不止是一份工⋯⋯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27歲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的職業康復導師,約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內的咖啡閣,為不同程度的弱能學員提供實習機會,學習一般咖啡店及小賣部的銷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閣起初只是如小賣部一樣,賣汽水、零食、罐裝咖啡,沒有燒賣、魚蛋等熟食。但梁Sir認為,職場工作沒這樣簡單,便利店有蒸爐賣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機,遂與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設備。他說,「部分學員在宿舍生活,對社會事物感疏離和陌生,設備貼近生活,希望增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   雖曾在大型連鎖快餐店任兼職,但梁Sir仍自覺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報讀咖啡課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後,就跑到新蒲崗的工廈上課,上足3個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後來懂得各類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為咖啡拉花。   努力裝備自己,梁Sir希望能為學員顯出示範作用。他說,咖啡課程中導師是看示範,再讓他們嘗試,故用同樣方式指導學員,並加以鼓勵。   輕度智障學員鄭偉新(阿新)2、3年前初來實習時,性格內向,未明白如要對客人「有禮」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釋,因「有禮」包含說話語氣、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時,都以身作則,細緻如「收你幾錢、找你幾錢、多謝」,他都會堅持講。談起阿新現時已可處理賣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親手為家人沖咖啡,本因受訪而緊張的梁Sir都展露歡顏。   硬件以外,梁Sir更關心學員心態。以往有學員抗拒與他人溝通,非常不喜歡和他談話,即使他關心學員為何戴口罩,該學員都是只回一句:「唔關你事!」但隨他堅持每日關心學員,半年後該學員最終變成「開籠雀」,經常主動與他分享日常所見所聞。   面對各學員不同情況,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帶點長氣,像「乾淨」、「落場」的概念,只要學員不明白,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再三講解。梁Sir說,「學員們不理睬他,其實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誠關心學員,他們都會感受到。這裡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時45分打卡,5時33分就可以說拜拜⋯⋯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保良局社工籃球隊最初只由幾位來自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組成,現在已有二十多位來自不同社會服務部的單位同事參與,包括院長、社工、事務長、宿舍導師等,更愈打愈有默契,並在社工機構籃球賽中多次奪標。 原來球隊成立初期,夏中院長希望透過籃球增加同事歸屬感和交流,便組成一支球隊,報名參加社工機構籃球賽。球隊成立之初,球員之間不太熟稔,實力參差,純粹旨在參與。後來漸漸培養默契,實力和戰術方面均有所提升,陸續亦有新成員加入帶來新火花,並投選出教練和隊長,球隊狀態漸入佳境。其後每年都組隊參賽,近兩年的社工機構籃球賽事中更奪冠。   奪標靠團隊默契   社工籃球隊至今成立九年以來,領隊楊子奇(Steven)( 上圖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員,曾與不同組合的隊員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讓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屆的社工盃季軍賽。他憶述當時與另一位隊員相繼扭傷,士氣一度低落,憑著隊友冷靜和嚴密防守下,終捧得季軍。Steven 分享︰「由於隊員來自不同的服務單位,各自因為工作及家庭關係,即使賽季也只能一星期練習一天,能夠勝出比賽全靠隊員自行練習,而領隊、隊長和教練就好像蒸氣火車頭一樣帶動著整支隊員,凝聚團隊向心。一個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團隊並非著重獎盃的多寡,而是靠隊員向著一致的目標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Chinese Only)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崗亭裡有冷氣、有座位,他卻總是走出來。在保良局總部進出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獲門警盧俊文(Michael)熱切歡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沒能框住他的熱情;上班前後,Michael每星期好幾天都在總部擔任義工,協助照料幼童。看守總部是職責,守護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樣的警衛工作 6年前打算開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紹下成為保良局門警團隊一員。原以為當門警尚算輕鬆的他,入職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簡單。保良局總部除了辦公室,還有向公眾開放的歷史博物館、上下課時間甚為繁忙的幼稚園、安頓孩子的家舍和嬰兒組。既要應付出入車輛的安排,亦要留意學童安全;要小心核實進出人士身份,亦要歡迎公眾參觀博物館。 「阿女,返嚟喇?」面對每日以千計的人流,除了隨機應變,最穩紮穩打的方法就是認住常見的面孔。不論同事、老師、家長、小朋友,Michael總會逐一打招呼,情況許可更會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職,他亦會主動認識,「喺個腦入面登記佢個樣」。   總有享受的理由:「見到小朋友就開心」 令人訝異的除了Michael的記憶力,還有他敏銳的觀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歡在水池看蝌蚪,哪幾個孩子升上小學後變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為察覺到Michael的細心和愛心,在保良局工作約兩年後,社工便介紹他成為義工。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Michael當然一口答應。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動前後佈置還原場地,後來便正式登記成為嬰兒組義工,協助照顧家庭有困難的幼童。為手抱嬰兒餵奶、與蹣跚學步的幼童玩耍、節日帶孩子外出遊玩,無論所照顧的小朋友是哪個年齡、哪種個性,Michael都甘之如飴。「返完日更,4點鐘就啱啱好去餵飯仔!」工作9小時後,一想起與小朋友見面,Michael就不覺疲累。   嬰兒組的孩子由初生至3歲不等,因家庭困難經社會福利署轉介送到保良局。當家庭環境好轉,小朋友便可以回家,與原生家庭重聚。相處了一段時間,突然不再見到某個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個小朋友情況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時候,真係會戥佢哋開心,但係又難捨難離。」   人來人往,每一段都是緣份 6年間,Michael見證了不少家舍孩子長大成人;已離開家舍的,卻總有回來的人,有的當義工,有的成為社工。看見孩子回饋照顧他們的機構,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識就是緣份的他,在崗亭內外留意着來往的每個人,目光不止於責任,更在對每個人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