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ff Sharing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聖誕溫情餐 家舍廚師煮出愛的味道 (Chinese Only)

聖誕溫情餐 家舍廚師煮出愛的味道 (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當人人在慶祝聖誕佳節時,誰又會想起那留守於廚房,默默為大家預備聖誕大餐的幕後大廚?保良局家舍助理廚師植東雲(雲姐)任職32年,每日為總局家舍超過300名的兒童及青少年預備飯菜。10年前起,家舍開始舉辦聖誕聯歡晚會,她便一直負責預備派對上的食物。咖哩魚蛋、啫喱糖、紅豆糕、炸雞翼等,全都是雲姐的拿手菜式。她與其他家舍廚師一同默默地為小朋友預備食物,讓他們在晚會愉快享用。   要準備豐富的聖誕大餐,一點也不容易,早於晚會前一天,雲姐便已開始準備工作。入廚經驗豐富的雲姐,炸雞翼時更只需要目測,便可知雞翼生熟程度。色彩繽紛的啫喱糖,更是家舍孩童的至愛,每次見到五彩繽紛的啫喱糖上桌,便已興奮大叫,傳來一陣陣的「嘩嘩聲」。   晚會當日,雲姐需事先預備好食物才有空到場觀賞小朋友表演,感受聖誕氣氛。但表演一完,她又要馬上走回大廚房,將已準備好的食物端出來供大家享用。   雲姐笑言每次看到孩子吃光所有食物,跟她嚷着「阿姐呢個好食,我要多啲」,以及他們天真爛漫的笑容,是她工作的動力。   雲姐本來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助理廚師,她表示「我不捨得家舍的小朋友,30年來一直見證他們成長,我覺得好開心,所以想一直繼續在此工作下去」。
(Chinese Only)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Chinese Only)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Chinese Only)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務團隊致力推廣長者保健的理念,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長者健身訓練計劃,以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邁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與成年人不同,長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嚴謹的評估。體適能教練會先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患病記錄、服藥情況等,並按長者的運動習慣及目標,度身制定合適的健身計劃,例如︰避免讓關節出現嚴重退化的長者進行高強度及高負重的運動,以免傷勢惡化。然而,健身計劃不單只考慮了長者的身體狀況,保良局方譚遠良健樂中心主任—— 黎志榮(右圖)坦言更要照顧每位長者的心理狀況︰「並非所有長者都熱愛運動,特別當訓練未見成效會容易洩氣,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提高長者的運動動機,例如除了讓長者接受器械訓練以外,鼓勵他們參與群體運動,與其他長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讓快樂激發他們多做運動。」 助人自助 感染快樂   長者做運動所得到的成效雖然比年輕人慢,但持之以恆地堅持終會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練團隊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見證長者由「做不到」變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成功個案,更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婆婆起初因為膝關節退化而要以輪椅出入。經過訓練後,她逐漸可以以三腳架代步,甚至現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許運動點燃的不單只是長者的活力,他們轉變所帶來的喜悅,更是一直在點燃團隊服務的初衷。
(Chinese Only)「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Chinese Only)「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自1995年畢業起投身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康樂營,2016年再轉職至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作為助理營經理(活動)陳淑媚(Rosita)至今的整個職業生涯,就奉獻在保良局的康樂服務中。   山環水抱、綠意盎然、樂而忘返、笑聲處處……這些大抵也是人們對營地的印象;「應接不暇」、「與時並進」,就是Rosita對營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請新同事的標準很簡單,『不懂』是沒關係的,最重要是『喜歡玩』。」   所謂的「玩」,底蘊正是對康樂活動的敬業,更是無限的熱情與衝勁。偌大的營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點,營友的需要更是千變萬化。縱然日常舉目皆見優美環境,又時刻置身遊樂活動,更是要讓營友賓至如歸、好好享受——以人為本,終究才是營地工作的本質。   學校、團體、企業機構固然是至今不變的常客「基本盤」,營地的定義,有時也超越職員的想像。Rosita回憶,早年本地樂壇興盛時,歌手的粉絲俱樂部不時組團入營,舉辦活動共聚,甚至劉德華、張學友等歌星都會親身入營與歌迷見面,儼如巨星表演現場,當年場面的興奮狂熱,至今她仍歷歷在目。   隱於青山綠野的營地,又是否出塵脫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時期當中,營地一直也受到影響,更不時要擔當重任。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之時,北營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離觀察設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當年亦讓醫護人員暫居營地。營地既是遊人的樂土,也是非常時期中的庇護之地。   疫情席捲至今,康樂服務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到抗疫最緊張之時更須全面停運,到稍微逐步放鬆限制,Rosita與同事就時刻留意,靈活應變,不斷注入各種巧思見招拆招。   面對人數設限,她與同事當時想出「二人野餐」;室內設施需要停運,就再將遊樂重點重置到戶外,因而首創汽車露營;學校機構暫停組織宿營,營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維,踏出營地山野入校推廣,帶團率領同學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態下,市民難再出國旅行,催生出本地遊的新趨勢,不少人更重新發現香港郊野的美與樂趣,各式水陸戶外運動更成炙手可熱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見證同事乘著熱潮引入更多新穎的戶外與水上活動,由以往的水上單車、獨木舟,進化出平板賽艇工作坊甚至比賽等精彩新猷,為營友送上更多新體驗。   從疫情中,生活與旅遊都被重新定義,「很多人也重新發現原來香港的活動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來營地的發展,Rosita就參考國際渡假村品牌,囊括旅遊套票、甚至興趣課程的「精緻全包」形式,期望未來的營地服務,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樂,一次滿足住食交通、遊樂體驗多元需要。   這片願景,正因疫情衍生的變化開始,對熱愛戶外活動的「康樂職人」而言,眼下是限制與挑戰的千山萬水,腦裡浮現出的卻是無限機遇的新天新地。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Chinese Only)運動是……由我,變我們

保良局社工籃球隊最初只由幾位來自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組成,現在已有二十多位來自不同社會服務部的單位同事參與,包括院長、社工、事務長、宿舍導師等,更愈打愈有默契,並在社工機構籃球賽中多次奪標。 原來球隊成立初期,夏中院長希望透過籃球增加同事歸屬感和交流,便組成一支球隊,報名參加社工機構籃球賽。球隊成立之初,球員之間不太熟稔,實力參差,純粹旨在參與。後來漸漸培養默契,實力和戰術方面均有所提升,陸續亦有新成員加入帶來新火花,並投選出教練和隊長,球隊狀態漸入佳境。其後每年都組隊參賽,近兩年的社工機構籃球賽事中更奪冠。   奪標靠團隊默契   社工籃球隊至今成立九年以來,領隊楊子奇(Steven)( 上圖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員,曾與不同組合的隊員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讓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屆的社工盃季軍賽。他憶述當時與另一位隊員相繼扭傷,士氣一度低落,憑著隊友冷靜和嚴密防守下,終捧得季軍。Steven 分享︰「由於隊員來自不同的服務單位,各自因為工作及家庭關係,即使賽季也只能一星期練習一天,能夠勝出比賽全靠隊員自行練習,而領隊、隊長和教練就好像蒸氣火車頭一樣帶動著整支隊員,凝聚團隊向心。一個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團隊並非著重獎盃的多寡,而是靠隊員向著一致的目標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