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為長者送飯、清潔家居、協助洗澡、剪頭髮、量血壓、陪診……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團隊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單獨看來都似是微不足道,但這些點點滴滴,全都是獨居長者或雙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們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環。   劉婉玲任職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照顧員已有10年,這天她到一個雙老家庭—韓伯伯和黃婆婆家中服務,除了協助長者量體溫、量血壓、做健體運動、洗澡外,亦和兩老一起閒話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機睇鄭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劉婉玲坦言,作照顧員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誠關顧長者,才可慢慢與長者由互不認識發展至互相信任。長者的一個微笑、家人的一個道謝,都是婉玲工作中滿足感的來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會人口老化,10年後將有1/3人口是長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項家居照顧服務,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安享晚年,「我們整個團隊有不同專職同事,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社工、照顧員等等,一方面好像長者的管家,為他們送飯、購買日用品、清潔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長者的健康顧問,每日留意他們健康、提醒他們食藥,需要時陪伴他們覆診等等;亦更加像長者的朋友,不單是提供服務,更重要是陪伴同關心長者,跟他們一起在社區同行。」
聖誕溫情餐 家舍廚師煮出愛的味道

聖誕溫情餐 家舍廚師煮出愛的味道

當人人在慶祝聖誕佳節時,誰又會想起那留守於廚房,默默為大家預備聖誕大餐的幕後大廚?保良局家舍助理廚師植東雲(雲姐)任職32年,每日為總局家舍超過300名的兒童及青少年預備飯菜。10年前起,家舍開始舉辦聖誕聯歡晚會,她便一直負責預備派對上的食物。咖哩魚蛋、啫喱糖、紅豆糕、炸雞翼等,全都是雲姐的拿手菜式。她與其他家舍廚師一同默默地為小朋友預備食物,讓他們在晚會愉快享用。   要準備豐富的聖誕大餐,一點也不容易,早於晚會前一天,雲姐便已開始準備工作。入廚經驗豐富的雲姐,炸雞翼時更只需要目測,便可知雞翼生熟程度。色彩繽紛的啫喱糖,更是家舍孩童的至愛,每次見到五彩繽紛的啫喱糖上桌,便已興奮大叫,傳來一陣陣的「嘩嘩聲」。   晚會當日,雲姐需事先預備好食物才有空到場觀賞小朋友表演,感受聖誕氣氛。但表演一完,她又要馬上走回大廚房,將已準備好的食物端出來供大家享用。   雲姐笑言每次看到孩子吃光所有食物,跟她嚷着「阿姐呢個好食,我要多啲」,以及他們天真爛漫的笑容,是她工作的動力。   雲姐本來已於去年退休,但很快又再度「回巢」,出任助理廚師,她表示「我不捨得家舍的小朋友,30年來一直見證他們成長,我覺得好開心,所以想一直繼續在此工作下去」。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當年她第一次照顧的嬰兒,今天已成了約50歲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紀,三言兩語應從何說起?   「照顧小孩是很忙碌,記得當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來,時間很快過,雖然很忙碌,但見到小朋友反應,心也會暖起來。當年因工時長,同事規定要在局內住宿,一個家舍幾個同事固定照顧,這裡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第二個家」,除了是蘇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眾多住宿兒童的心聲。「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在保良局這個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與小朋友的相處令我很難忘,這也是我能夠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興能夠看著他們成長。」   難忘機場送別一刻 談及最難忘的回憶,蘇主任想起每一次機場道別,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悅的心情。「我最難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領養,我送小朋友到機場,看著他們大,這刻目送他們離開,不知道這生有否機會再見。雖然有不捨,但我有更多的喜悅,因為知道他們會有更好環境更好出路,得到領養父母的愛,會活得很好。」   一切從諒解開始 照顧小孩這工作的特別之處,是即使經過半世紀,環境有變照顧方法有更新之處,但核心的挑戰與成功之道,仍然歷久常新。蘇主任分享照顧小孩之道,放諸當年或今日,仍然受用。「來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問題而情緒會受影響,容易情緒波動,他們已承受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諒解他們傷痛,縱然他們有時會不聽教,會令自己有挫敗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們同行,多教幾次,多認識他們的獨特性。我們從心而發去愛錫他們,他們是會感受到的。」   依附關懷天使計劃 讓關係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務在原有服務以外,也創新不同的支援項目,當中亦因著善心企業的支持,讓更多貼心支援項目可以推行,其中一個就是依附關懷天使計劃。「感謝同事創作這服務,讓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擔任多一個身份,成為局童的『親親』。」每一個局童也會配對一個「親親」,「親親」會額外與他們相處,體驗不同活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讓局童更感受到愛與關懷。   疫情下同心應變 能夠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時創作貼心的服務方案,蘇主任歸功於一眾滿有愛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間,常時要調節服務迎接新常態,同事多走一步更顯重要。「我很感謝一眾年輕同事,他們的IT知道更豐富,在疫情期間,幼童要留家中上網課,同事們就各按其職,陪伴局童渡過這個疫情多變時期。」   這個「第二個家」,有資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創意也有經驗,但同樣有著愛心與同理心,守護著一眾局童成長。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務,你有什麼說話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說?」   「當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沒想過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當天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慶幸你當初沒有離開,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穩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顧著,給他們安全感,給他們第二個家。」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    
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彼此激勵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務團隊致力推廣長者保健的理念,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長者健身訓練計劃,以鼓勵長者培養運動習慣,邁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為本 從心出發   與成年人不同,長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嚴謹的評估。體適能教練會先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患病記錄、服藥情況等,並按長者的運動習慣及目標,度身制定合適的健身計劃,例如︰避免讓關節出現嚴重退化的長者進行高強度及高負重的運動,以免傷勢惡化。然而,健身計劃不單只考慮了長者的身體狀況,保良局方譚遠良健樂中心主任—— 黎志榮(右圖)坦言更要照顧每位長者的心理狀況︰「並非所有長者都熱愛運動,特別當訓練未見成效會容易洩氣,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提高長者的運動動機,例如除了讓長者接受器械訓練以外,鼓勵他們參與群體運動,與其他長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讓快樂激發他們多做運動。」 助人自助 感染快樂   長者做運動所得到的成效雖然比年輕人慢,但持之以恆地堅持終會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練團隊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見證長者由「做不到」變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成功個案,更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婆婆起初因為膝關節退化而要以輪椅出入。經過訓練後,她逐漸可以以三腳架代步,甚至現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許運動點燃的不單只是長者的活力,他們轉變所帶來的喜悅,更是一直在點燃團隊服務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