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護理員唔係只識得換片、沖涼,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保良局郭羅桂珍護老院護理員Apple。   工作量大、受氣、骯髒、輪班工作……不少人認為安老院護理員工作辛苦,亦「看不起」護理員工作,不願意入行。從事長者服務已經18 年的梁詩萍A p ple 卻笑著說︰「照顧長者係辛苦㗎,但係如果我辛苦可以令到老人家開心,咁就係值得。將心比心去做,這刻長者嘅感受就係你將來嘅感受。」   早上七時,一般辦公室上班族可能正剛剛起床。Apple已換好一身制服,回到院舍開始一天的工作︰協助長者起床、清潔、準備早餐;然後轉眼已是早上八時半了,Apple 與其他護理員一齊協助長者洗澡、安排認知障礙訓練小組或進行香薰按摩。到了約11 時,便是長者的午餐時間,護理員們一邊餵老友記進食、一邊與他們聊天「盡訴心中情」,團隊然後協助各位老友記午睡過後,Apple 休息進膳,隨後便是與下一更同事進行交更簡報、巡房……   忙碌過後,Apple 坐下來與小編娓娓道來她擔任護理員的經歷︰「以前媽媽不認同我(做護理員),公眾對護理員嘅印象就係(幫長者)換片、沖涼,大家唔係以正面嘅態度睇我地嘅工作。但其實長者有事或者係最危險嘅一刻,通常護理員係第一個發現,例如可能護理員會喺幫長者換片時發現長者手腳無力,可能係院友突然病發嘅先兆。」   經過10 多年的努力,Apple 憑著她專業、細心和認真的工作態度,漸漸得到長者院友、家屬的認同,和長者像朋友一樣相處,有家屬在長者離世後,邀請Apple 為長者撰寫禮文及出席安息禮拜。   Apple 笑言,現在她的工作已得到家人朋友的認同︰「家人或朋友有長者要入住安老院,佢哋自自然然會問我意見。我最開心係見到老人家笑,佢哋笑一下好過我笑十下,我寧願辛苦啲,希望可以令老人家喺佢地人生最後階段過得更美好。」   除了身邊人的認同,Apple 更加希望透過自身的經歷,向公眾傳達︰「護理員值得大家尊重」。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實現長者心願 陪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過程,當生命步向終點,身體或會受病痛折磨,更會影響心理狀況。安寧服務的目的是為晚期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和緩解不適的症狀,同時減少他們到醫院的頻繁往返以及恐懼感,讓他們有選擇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 林伯伯(化名)年近八旬,近年入住保良局樂安居,接受安寧服務。賴美暖姑娘是照顧林伯伯的護士之一,她笑說︰「林伯伯對待我哋好似對待孫仔同新抱咁㗎,而且佢份人好和藹可親,我哋都當佢爺爺一樣。」賴姑娘指晚晴病人特別害怕孤獨,因此除了恆常照顧,她在閒暇時還會和林伯伯聊天談心,尤其二人是同鄉,說起話上來特別投機。「平時同阿爺除咗會聊下家鄉事之外,都會傾下『子女經』。好記得有次我講起照顧仔女嘅煩惱,阿爺講咗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點醒咗我。」⁣ ⁣ 後來,林伯伯透露想在酒樓舉辦一場盛大的生日會,邀請親友參加,院舍上下便立刻開始籌備。然而,好景不常,林伯伯的身體狀況突然轉差,賴姑娘與其他同事商討下,決定先在院舍為林伯伯舉辦一場小型生日會。「雖然生日會地點唔同咗,但勝在人齊,家人同職員可以一齊同阿爺唱生日歌﹑食長壽麵。當阿爺見到咁多人同佢慶祝生日,佢成個人都即刻精神返哂。」儘管生日會已經舉辦了,但院舍的同事們仍然不忘林伯伯想在酒樓舉辦生日宴的願望。「阿爺唔方便再四圍去,所以我哋打算將日間中心裝飾成酒樓,再由酒樓運食物過嚟,希望可以滿足到佢嘅心願。」⁣ ⁣ 不論是林伯伯的情況,或是多年的工作都令賴姑娘對生死有更深的體會︰「要珍惜光陰,珍惜眼前人,希望我每日嘅工作可以為院友提供多一份溫暖。」⁣ ⁣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車廂以外 享受多重角色身份

工作框框以內,羅永瑞是長者中心的小巴車長。他盡責、守時,每天安全接載長者來往中心及住所。   跨出工作框框,他早已把這個工作了16年的地方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在工餘時自我增值,鍛鍊出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心的「開心果車長」、也是中心的「維修大師傅」,也是「道具大王」,亦是「養魚達人」,為的只是希望他的另一個家變得更溫馨︰「為自己屋企做事,令家人高興,不會覺得累不會辛苦。」 開心果車長 羅永瑞任職保良局周鴻標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的車長,今年已經踏入第16個年頭。   羅永瑞沒有將小巴車長當成是庸庸碌碌的平凡工作,在他眼中,中心的小巴不只是方便長者往返中心的接載工具,更是可帶給長者歡樂的相處空間,「路上塞車可能會令人不耐煩,但亦可以係一個同老友記加深認識的機會,講下笑話、趣聞氹佢哋開心。」和藹可親、笑容滿面、充滿朝氣的羅永瑞,讓中心每位老友記倍感親切可靠。   維修『大師傅』 做好車長本份,羅永瑞亦跳出工作框框,希望讓中心──他的第二個「家」變得更好。他會在工餘時間看書、上網累積維修知識,協助中心一些簡單維修工作──換光管、修理水龍頭等「小兒科」問題固然難不到他,甚至去水渠淤塞、牆身滲漏、車輛保養等較複雜的他也能應付自如。   道具大王 每逢中心舉辦各類型活動,也不難發現羅永瑞的身影,攤位遊戲用具、抽獎活動輪盤等道具、儲存架等傢俱,甚至是認知障礙症長者鞋上的磁性鞋釘,部分也是自他的一雙巧手,「中心10多年前開始招收有認知障礙症嘅長者會員,佢哋可能有遊走行為,安裝咗磁性鞋釘,配合中心大門嘅防遊走警報器,可以大大減少佢哋自行離開中心而走失嘅風險。」   養魚達人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長者遊走,除了硬件配合,留住長者的「心」也很重要,中心經理及主任與羅永瑞於是構想,在中心擺放一個大魚缸,養一些鮮艷的熱帶魚。羅永瑞自發積極搜尋資料、報價、購買擺設、學習養魚及種水草的知識及技巧,邊學邊做,漸漸成為中心的「養魚達人」,轉眼間已養了好幾代魚兒。羅永瑞會經常與一眾長者分享魚兒的出生和成長故事,色彩斑斕的大魚缸吸引不少認知障礙症長者駐足賞魚及協助餵食,遊走行為大大減少。   長者的笑顏,是羅永瑞最大的滿足感與成功感,也是他跨出工作框框外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玩」盡時代挑戰:康樂職人的回憶與願景

自1995年畢業起投身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康樂營,2016年再轉職至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作為助理營經理(活動)陳淑媚(Rosita)至今的整個職業生涯,就奉獻在保良局的康樂服務中。   山環水抱、綠意盎然、樂而忘返、笑聲處處……這些大抵也是人們對營地的印象;「應接不暇」、「與時並進」,就是Rosita對營地工作的形容。   「我聘請新同事的標準很簡單,『不懂』是沒關係的,最重要是『喜歡玩』。」   所謂的「玩」,底蘊正是對康樂活動的敬業,更是無限的熱情與衝勁。偌大的營地,每日也有大大小小事情安排打點,營友的需要更是千變萬化。縱然日常舉目皆見優美環境,又時刻置身遊樂活動,更是要讓營友賓至如歸、好好享受——以人為本,終究才是營地工作的本質。   學校、團體、企業機構固然是至今不變的常客「基本盤」,營地的定義,有時也超越職員的想像。Rosita回憶,早年本地樂壇興盛時,歌手的粉絲俱樂部不時組團入營,舉辦活動共聚,甚至劉德華、張學友等歌星都會親身入營與歌迷見面,儼如巨星表演現場,當年場面的興奮狂熱,至今她仍歷歷在目。   隱於青山綠野的營地,又是否出塵脫俗的世外桃源?在不同的非常時期當中,營地一直也受到影響,更不時要擔當重任。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之時,北營固然曾一度徵用作隔離觀察設施,早在2003年的沙士疫情,當年亦讓醫護人員暫居營地。營地既是遊人的樂土,也是非常時期中的庇護之地。   疫情席捲至今,康樂服務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到抗疫最緊張之時更須全面停運,到稍微逐步放鬆限制,Rosita與同事就時刻留意,靈活應變,不斷注入各種巧思見招拆招。   面對人數設限,她與同事當時想出「二人野餐」;室內設施需要停運,就再將遊樂重點重置到戶外,因而首創汽車露營;學校機構暫停組織宿營,營地同事就施展逆向思維,踏出營地山野入校推廣,帶團率領同學一同行山「小出走」。   新常態下,市民難再出國旅行,催生出本地遊的新趨勢,不少人更重新發現香港郊野的美與樂趣,各式水陸戶外運動更成炙手可熱的新潮流,本身正是外向、「山系」的Rosita,就見證同事乘著熱潮引入更多新穎的戶外與水上活動,由以往的水上單車、獨木舟,進化出平板賽艇工作坊甚至比賽等精彩新猷,為營友送上更多新體驗。   從疫情中,生活與旅遊都被重新定義,「很多人也重新發現原來香港的活動是如此多彩、如此的美。」至於未來營地的發展,Rosita就參考國際渡假村品牌,囊括旅遊套票、甚至興趣課程的「精緻全包」形式,期望未來的營地服務,朝向一家大小同得其樂,一次滿足住食交通、遊樂體驗多元需要。   這片願景,正因疫情衍生的變化開始,對熱愛戶外活動的「康樂職人」而言,眼下是限制與挑戰的千山萬水,腦裡浮現出的卻是無限機遇的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