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為自己而跑

為自己而跑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自2017-2018 年度開始推行Poma Run 計劃,鼓勵師生每週四放學後一起街跑,藉運動推廣「正向教育」。學生莊騏駿(阿駿)自小性格文靜,一直對運動缺乏興趣,升中後參加了Poma Run 計劃,才讓他真正「動」起來:「當時全級同學及相識的朋友都參加,所以就跟大家一起玩。」就這樣踏出第一步。   為挑戰而跑 「街跑」聽起來輕鬆,其實要求不低:路程從學校籃球場跑出大街,最少要完成一至兩公里,對沒有運動習慣的阿駿來說,實在有點吃力:「記得有一次太陽很曬,那時步速還未穩定,又熱又累,眼見其他同學已經跑遠,當時有點絕望,幾乎要放棄了。」幸好他做了另一個決定,「但我仍然渴望下次可以跑得更遠,所以必須完成這一次鍛鍊,最後我沒放棄,一直跑到終點。」那一次堅持,成為了阿駿成長的起點。   在教練的指導和老師的鼓勵下,加上恆常的鍛鍊,阿駿從只能跑完一圈,到現在已可完成全程三圈,即大約三公里。一年後,他更獲得全年個人參與獎第二名,「以前我對做運動沒信心,自從取得銀牌後,我認為我可以做到!」真正收穫的,遠遠超過一面獎牌—— 如今阿駿更加入了柔力球表演隊,連帶讀書的心態也更積極,難怪他不忘初衷,「之後我會繼續參加 PomaRun,想獲得更多獎牌和增強運動能力。」那就繼續跑下去吧!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非常時期的成長小奇跡 點點信心

一年以來悅悅長高不少,踏起單車也駕輕就熟,近來更與家人一同踏車出遊。今日看來,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單車前行時,家人的驚訝,中心同事何其驚喜。 6歲小朋友學懂踩單車,聽來平平無奇,但對患有發展遲緩、自閉症、大肌肉發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齡小朋友弱的悅悅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跡;而教導悅悅踏單車的過程中要與她建立關係和溝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細心。尤其在她畢業在即,回歸主流教育前夕,訓練就來得特別寶貴重要。 恰巧疫情爆發,悅悅就讀的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進入「新常態」:視像上課、教材功課送遞、治療器材出借、每日實時視像跟進學習進度並即時指導⋯⋯這段期間,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服務團隊為學生及家人提供無縫支援,中心經理盧頴(Carrie)回想當時兵來將擋的隨機應變,有賴各同事齊心:「不能親身接觸,但要維持小朋友的訓練,令他們有所進步,我們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務』」。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職業治療師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務是讓小朋友建立自信,給予他們溫暖、力量和信心:「我們會一起視像訓練,讓悅悅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與Fion一起構思,如何在悅悅家中添置與中心設計相近的鞦韆,本身這正是悅悅最喜愛的訓練環節。Fion透過視像指導悅悅參與往常最令她笑逐顏開、得心應手的訓練項目,由熟悉的人與物開始,持續給予鼓勵,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裡,悅悅從中就獲得一點一滴的溫暖鼓勵,逐漸形成推動她每日進步的點點動力。   由中心課堂,到在家隔空訓練,訓練成果漸見進步;繼而成功踏上單車,從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騎車出行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環境愈困難,反而愈見證到悅悅的進步,Fion用心為她種下的「自信心」,也能成為她往後在主流幼稚園,迎接新挑戰時的寶貴能力。   任何大小奇跡,在發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務」;奇跡的發生,總也源於信心。「在悅悅的生命裡,我們見到努力、堅持及希望。」Carrie與Fion希望,她能繼續懷著這份信心,勇往直前,創造無數「新可能」。
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運動是……打開心窗的匙

Cathy 2 歲時,因家庭問題入住保良局家舍。性格內斂的她不太擅於與人溝通相處,朋友不多,說話不多,直至遇上了欖球,徹底打開了她的世界。欖球是種簡單的快樂Cathy 從小熱愛運動,自學了乒乓球、籃球等。偶然一次看見別人在球場上打欖球,便被這項運動吸引。   透過本局與香港欖球總會合辦的語文培訓計劃,Cathy 自2013 年起接受欖球訓練,並獲資助到海外參加欖球活動及文化交流,一步步成為青年欖球錦標賽的香港代表。回想當日看見別人在球場上作賽的畫面,她表示,「感覺欖球帶給運動員的快樂是很純粹、很簡單,也是我喜歡欖球的原因」。欖球帶我遊歷世界年僅18 歲的Cathy,已經代表香港到過多個國家參加欖球比賽,如去年8 月到老撾參與亞洲欖球總會20 歲以下亞洲七人欖球賽,她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機會可以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作賽,這個夢想對以前那個小女孩來說,有點遙不可及,但現在我覺得我可以」。 運動是種共通語言 去年9 月,Cathy 獲選到訪日本觀摩2019 年世界盃欖球賽,學習頂尖運動員的技術,並與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名年青運動員交流。雖然母語不同,但他們對欖球的熱愛卻打破了語言的限制,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共通語言,讓她認識了來自泰國,甚至是約旦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太自信,但欖球讓我變得健談,使我認識了更多的朋友,謝謝欖球擴闊了我對這世界的想像」。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