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關於「生死」似遠又近,此刻我們可能健康快活,下一刻可能病患纏身,誰也無法預料將來會過得怎樣。「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流動生命教育中心專車走入學校和社區,希望透過互動的形式,讓參與者認識不同人生階段的苦與樂,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習以正面樂觀的思維面對人生的挑戰,做到感恩知足,活在當下。   與課堂式的生命教育課不同,「生命號」每次出隊總給人一種辦嘉年華會的感覺,大大小小的攤位各有主題。「幸福自拍照相館」讓參與者拿着打氣卡牌及道具,跟自己拍照留影,藉此學習欣賞自己、感謝自己;「老是這樣的一回事」體驗活動讓參加者戴上眼罩、耳罩,穿上負重背心,在看不清、聽不見、走不動的情況下完成一系列的任務,藉此體驗長者及殘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學習體諒他們的需要。而「生命號」流動專車則化身成「生命靜思體驗館」,在車上播放生命教育短片,讓參與者反思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傳達「愛要及時」的訊息。   每次出隊總會看見長者義工的身影,他們親力親為,協助中心職員營運攤位,與參加者訴說人生,引導他們反思人生。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計劃負責主任張銘森表示,「生命號」是一個助人助己的計劃,長者義工人生經驗豐富,是一本活的「故事書」,他們的經驗分享讓年輕人學習如何從容地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同時讓長者在人生下半場發展新的興趣, 為晚年賦上新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次的巡迴或許未必可以讓人懂得活在當下,但就如張主任所言,「生命號」走入社區,為公眾提供空間討論生與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這只是萍水相逢的相遇,但長者義工的分享、遊戲的體驗早已在參與者心中埋下了種子,讓他們邁向感恩知足的幸福人生。  
萬里尋根

萬里尋根

現居於美國的陳偉傑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歲時才被領養至美國。轉眼三十多年過去,陳教授不但學有所成,而且已經成家立室,在這個人生里程碑,他開始追尋自己的「根」。   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追尋,陳教授在今年終於尋得生母身份,可是卻發現生母早已離世。得知陳教授情況後,保良局積極協助,補完陳教授的人生拼圖。早前,陳教授來臨本局,了解當年住宿情況,順道帶同妻兒參觀兒時居住的兒童家舍。   「今次特意帶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讓他們了解我兒時的生活環境。」家舍﹑走廊﹑廚房﹑遊樂場,一磚一瓦都牽引著陳教授順著回憶的階梯,尋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跡。「雖然現在我對家舍的回憶有點模糊,但每當我看舊照片時,都會觸動到我的心扉。特別是今次能重遊家舍,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他續言︰「我從照片中笑容滿臉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職員非常關愛住宿兒童,我亦非常感謝他們細心照顧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遠道而來追尋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陳教授難掩緊張之情。在消化資料之後,他終於如釋重負。「感謝保良局的幫助,我很開心可以收到當年住家舍時的文件,了解到當年的住宿情況。」翻閱當年的入住記錄,陳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說︰「知道生母的背景後,心裏很難過,原來她當時的生活不並容易。」現時陳教授仍努力找尋生母最後一任丈夫,希望從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為人。「未來幾個月也會再來香港,追尋更多記錄。」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創局以來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兒童提供24小時全面生活照顧及多元化服務,以協助其健康成長及培養良好品德,重建及連繫與家人關係,直至回家團聚或獨立生活。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愛意親情 跨越阻隔

閒時與三五知己、摯愛親朋相聚閒談,共晉晚餐,看似輕鬆平凡,但自去年初疫情爆發,社交距離一再收緊,大家又有多久沒有與親友相聚?而為保障身體較弱的長者,安老院舍在疫情嚴重時更謝絕家屬探訪,與摯愛家人見面,從此不再是一件平凡事。   「我記得佢呀,呢幾個都係我湊大架!」93歲的陳七婆婆去年3月起入住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疫情反覆,中心不時需要實施隔離措施,無奈暫停家屬進入院舍探訪長者的安排。其實,中心職員十分了解長者與家人的掛念之情,除了日常協助安排更多長者與家人視像通話,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前夕,更安排四代同堂的陳七婆婆一家,分時段到院舍門外探訪婆婆,與婆婆相隔玻璃門一見。   原本認知能力較弱的婆婆看到曾孫們,馬上精神百倍,準確說出每位曾孫的名字,更是感動落淚,「見到你哋真係好開心呀」,又立即戴起兒孫們送來的冷帽,婆婆則將親手編織的冷頸巾送予兒孫們。陳七婆婆的孫女李小姐表示,今年是第一次節日時不能一家人與婆婆一起過節,感謝院舍職員在日常繁重工作以外,也體貼長者及家人需要,安排隔門探訪機會,保護院舍內體弱長者的同時,也一解家人和長者的相思之苦。   保良局黃竹坑護理安老中心營運經理梁德業表示,疫情持續多時,對長者及家人造成困擾,家人會擔心長者生活及身體,有長者變得胃口不佳甚至沉默寡言。所以院舍不斷想方設法增加長者在院舍的生活樂趣,例如安排興趣班,亦會以不同方法增加長者與家人的溝通,例如增加視像通話時段、以長者近照或院舍內的活動照製作院舍刊物寄給家人。   保良局各間院舍也會在節日時推出特別活動,例如在院舍門外設置禮物收集箱–鼓勵家人將食物及禮物經院舍交予長者,並親手撰寫聖誕卡送予長者;音樂心意卡–家人把長者最喜歡的歌或是兒孫的說話錄在心意卡內,加上生活近照,再經由院舍送予長者,另外亦製作電子賀咭–院舍職員幫長者拍照,教授及協助長者利用電話應用程式製作電子賀咭或短片再傳送予家人等等。探訪方面亦會在疫情許可下盡量安排,例如早前疫情較緩和時,讓家人在做足防疫措施下於院舍指定區域跟長者見面;如疫情較嚴竣,則會盡量安排家人分批到院舍門外,與長者相隔玻璃門見面及閒聊。   「相擁我所愛又花幾多秒,這幾秒,能夠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夠遺憾忘掉」,縱然疫情下大家未能夠與摯愛家人盡情相擁,但只要大家多走一步,愛意永不會被阻隔。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