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敏华回忆起那年冬晚,妈妈刚巧没来支援,自己坐在轮椅上很想拿出柜内的棉被添暖,却可望而不可及。令敏华没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无力感外,还有身体的神经刺痛。敏华于2013年因病令双腿未能活动自如,需要电动轮椅代步。长期以上肢来协助身体转移,敏华的双手经常肌肉绷紧及刺痛,而且敏华亦患有腕管综合症,加剧了手指的神经痛。伸手取物,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对敏华而言却是一点也不轻鬆。 幸而,敏华其后得到保良局严重残疾人士家居照顾服务支援,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及社工等专职团队为敏华进行评估,按她的机能、认知、社交需要、个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订设了个人化目标,提供改装建议及协助选购合适之復康用具,并透过治疗减轻敏华的痛症。 Felix是照顾敏华的职业治疗师,他为敏华选购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辅助工具,尽力协助敏华如常生活。「我们为她预备了减压床褥,让背部及腰减压从而减少麻痺及痛,另外,我们亦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电动轮椅及减压坐垫,让她既可升高轮椅来拿东西,亦可减轻长时间坐轮椅带来的痺痛。」除了在职业治疗角度支援敏华,团队中物理治疗师会为敏华作拉筋及手法治疗,改善上下肢的活动能力和痛症,亦会透过超声波治疗,减轻敏华各项痛症;护士则会监察敏华的健康状况,以及教导她进行体重管理;社工亦会协调各项服务安排,让敏华得到最适切支援。「我们就是她的最强后盾。我们不会自视为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很多时是服务受众的队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配合他们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订设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个队友进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满足感。 敏华有这班好队友作后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减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进步,亦更多投入社区活动,时常参与各项康体活动。「划艇机、帆船、行山、球类活动等也能参与,这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而当中我最喜欢硬地滚球,我梦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队,可惜的是,现时香港并没有适合我这残疾程度的组别可以参与。」虽然口说可惜,敏华却流露着雀跃之情。「我很感谢保良局团队,没有你们,我没可能活得这麽精彩。」这动一动也像被针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轮椅驶进社区,向梦想进發。乐天的敏华很想将自己的经历与同路人分享。「其实我已很幸运,还有两肢可以动,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励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会令关心自己的人紧张及痛心,请开放自己,寻求各种支援,多接触社区,身心也会变得更强壮。」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非常时期的成长小奇迹 点点信心

一年以来悦悦长高不少,踏起单车也驾轻就熟,近来更与家人一同踏车出游。今日看来,未必想像到她第一次成功踩著单车前行时,家人的惊讶,中心同事何其惊喜。 6岁小朋友学懂踩单车,听来平平无奇,但对患有发展迟缓、自闭症、大肌肉发展、力度、平衡都比同龄小朋友弱的悦悦而言,却是不折不扣的小奇迹;而教导悦悦踏单车的过程中要与她建立关系和沟通,也需要份外努力细心。尤其在她毕业在即,回归主流教育前夕,训练就来得特别宝贵重要。 恰巧疫情爆发,悦悦就读的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进入「新常态」:视像上课、教材功课送递、治疗器材出借、每日实时视像跟进学习进度并即时指导⋯⋯这段期间,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服务团队为学生及家人提供无缝支援,中心经理卢頴(Carrie)回想当时兵来将挡的随机应变,有赖各同事齐心:「不能亲身接触,但要维持小朋友的训练,令他们有所进步,我们成功做到『不可能的任务』」。   要成功做到「Mission Impossible」,职业治疗师周芷明(Fion)指第一要务是让小朋友建立自信,给予他们温暖、力量和信心:「我们会一起视像训练,让悦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做到。」Carrie亦与Fion一起构思,如何在悦悦家中添置与中心设计相近的秋千,本身这正是悦悦最喜爱的训练环节。Fion透过视像指导悦悦参与往常最令她笑逐颜开、得心应手的训练项目,由熟悉的人与物开始,持续给予鼓励,就在大家屏幕相隔的日子里,悦悦从中就获得一点一滴的温暖鼓励,逐渐形成推动她每日进步的点点动力。   由中心课堂,到在家隔空训练,训练成果渐见进步;继而成功踏上单车,从走廊的短短路途,到骑车出行感受迎面而来的清风–环境愈困难,反而愈见证到悦悦的进步,Fion用心为她种下的「自信心」,也能成为她往后在主流幼稚园,迎接新挑战时的宝贵能力。   任何大小奇迹,在发生之前也是「不可能任务」;奇迹的发生,总也源於信心。「在悦悦的生命里,我们见到努力、坚持及希望。」Carrie与Fion希望,她能继续怀著这份信心,勇往直前,创造无数「新可能」。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运动是……身心的斗快成长

近年新兴运动百花齐放,连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园於2014/15 年度参与由保良局与香港地壶球协会的合作项目,推行全港首创幼稚园「地壶球运动」先导计划,及后更组织了一队地壶球校队!   「地壶球」是港人自创运动,由苏格兰的「绅士运动」—冰壶演变而成,玩法简单:比赛分成两队,每队有三名队员、六个地壶,每回合双方轮流推发地壶,愈接近圆心区域愈高分。当初校方有见规例简单,又能强化幼儿的肌肉发展,於是安排老师进行培训、制定指引及购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课程引入这项运动。 「推行初期,幼儿在我们协助下组队比赛,后来他们更自发邀请同伴入队,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经验的袁敏仪主任笑称,「大部份小朋友一开始只是随意推出地壼,后来在老师引导下,就开始一起研究下次发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壶锻炼出专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简单。 地壼球还能传授「社交礼仪」:双方队员赛前须握手及向对方说 "Good Curling"(打好球),赛后则说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儿较自我中心,学地壶球正好让他们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对失败,赛后不论胜负也能主动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课。」   校方曾组队参加香港首届校际地壶球锦标赛,最后夺亚,袁主任回想起也别有感受:「看著他们凝神贯注地发球, 很有运动员的风彩。」她指校方将继续推广地壶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
家舍儿童显厨艺 煮出温暖农历年

家舍儿童显厨艺 煮出温暖农历年

保良局家舍「家煮食」计划提供机会让家舍儿童亲自入厨,藉此训练他们沟通技巧及自理能力,并从入厨中明白食物制作并不容易,学会珍惜。适逢农历新年,一群家舍儿童亲自煮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年饭,与家舍家长庆贺新春。     亲力亲为 选购食材 一清早,5位家舍儿童便与家舍家长叶姑娘在铜锣湾街市采购食材。有些儿童负责挑选材料,有些则负责付款结帐;而叶姑娘一边拿著购物清单点算食材,一边从旁指导。叶姑娘指,为了让家舍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她会让他们商讨菜单,买菜时亦会让他们负责。   自学成「大厨」  事实上,他们并非首次入厨,今年就读中五的黄惠霖指,自小看到别人入厨,便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慢慢开始接触烹饪,不时在家舍烹调不同菜式。   她现在已成为姑娘口中的「大厨」,间中更会设计菜式,而最擅长的菜式有西兰花炒鸡柳、柠檬鸡翼等。她指,平日家舍家长会教他们如何分辨及挑选食材,例如辨别生菜和椰菜,亦会指导下厨,令她厨艺不断提升。   分工炮制新春茶式 为节日倍添气氛 为了迎接农历新年,除了有炒年糕外,更准备了罐头鲍鱼、时菜炒腊味和素翅,更有萝卜糕和马蹄糕等应节食品。由於团年饭菜式较多,家舍儿童分工合作,家舍家长从旁协助。较年长、下厨经验较丰富的负责炒菜、煎糕,年纪较小的则负责洗菜、切芥兰等工序。     从入厨学习独立与珍惜 从买菜到所有菜式上桌,一群家舍儿童只花了两个小时,便煮出五餸一汤的家常小菜。儿童组主任梁洁仪指,「家煮食」活动已持续超过二十多年,主要是想让家舍儿童变得独立,透过亲身到街市选购食材,与档主沟通,能训练他们的沟通技巧及胆量,同时亲自入厨能让他们明白食物得来不易,要珍惜食物。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