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愛意洋溢的二月,素色打扮的一對伊人站在保良局中座大樓門前,他們是阿錦和阿錦的太太。中學階段,由於家庭緣故,阿錦曾暫住在保良局兒童之家幾年。離開家舍將近十年,今天他應保良局的邀請回到保良局總部,團聚之餘,也與陳黎惠蓮主席一起探望住在總局的住宿兒童。   不少人誤以為住宿兒童的日子都過得很悽慘,但阿錦卻笑說未然。「剛入住家舍時,我是萬般不情願的,但隨著日子過去,開始感受到家舍職員的關愛,而且跟其他小朋友又開始熟稔,我漸漸開始喜歡上這裏的生活,甚至在搬離家舍時不捨得要哭出來了。」太太在旁補充說︰「阿錦常常跟我說他在家舍生活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家舍的生活塑造出阿錦樂天的個性,正所謂知恩圖報,阿錦現時會不定時到家舍當義工,例如在誼親日擔任工作人員,或在週末時帶「細佬妹」出外遊玩。「想當年『哥哥』『姐姐』對我照料有加,特別在我剛入住期間,常常主動跟我聊天遊玩,令我很快便融入這個大家庭,現在我也想以『哥哥』的身份回饋這個大家庭。」   問到在家舍生活中最難忘的畫面,阿錦說是離開家舍的那一天。「我在18歲生日前一天離開家舍,那晚我正提著行李箱,準備走了,職員和其他小朋友都跟我一一道別,唯獨一直照顧我的阿Sir不在,我猜他一定是不想看到我離開的背影,於是我走到他的房門打算跟他告別,卻發現他在房間偷偷拭淚。」十年彈指一過,阿錦與阿Sir和家舍朋友的關係沒有隨時間而變質,「我在去年都邀請了他們出席我的婚禮,希望他們見證我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談笑間,主席笑得雙眼像彎月一樣。「我真的很開心,上任以來一直想跟曾經在本局住宿的兒童聊天。得知阿錦在保良局家舍的日子過得快樂,我便心安了。」回朔保良局歷史,兒童住宿」服務,但保良局關懷住宿兒童的心卻持續未斷。「從145年前到今天,我們初心不變,未來也會一直守護有需要的小朋友,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安心的家。」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愛心律師助養12名兒童:希望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每周六朝早,黃律師都會抽時間到本局探訪兒童,跟小朋友玩耍、互動,更會為他們準備零食,「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在讀書、工作、家庭各方面都很順利,因此希望能回饋社會,將幸福和溫暖帶給小朋友!」   黃律師跟本局住宿兒童的緣份,始於2019年。當初,她從香港律師會的一則會員通訊中,得知道有探訪保良局、跟兒童互動的活動。而在那次活動中,保良局識員讓她了解到局內的設施、活動和助養計劃的詳情。黃律師認為計劃很有意義,於是便決定成為助養人,希望讓小朋友的住宿環境得以改善之餘,亦可為他們提供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機會。   黃律師期後經過助養人培訓,便可正式開始探訪助養孩子,而中途雖然經歷了疫情肆虐,使探訪活動一再延期,但卻無阻黃律師的善心。她表示,自己很享受每次探訪的時光,每每全情投入跟小朋友互動,「小朋友鍾意玩甚麼便一起玩甚麼、到花園玩也可」。而她亦會把每位小朋友的愛好、性格,以及跟他們的回憶一一記錄,方便下次探訪時能夠更駕輕就熟。   「記得有次我第一次探訪一名小朋友,他竟問我可否抱他。」奈何因探訪規則所規限,助養人不能跟小朋友有太親密的接觸,黃律師未能給他一個擁抱。不過,那次的經歷卻令黃律師感慨良多,令她感覺到其實小朋友很需要別人的愛與關懷。   愛心滿滿的黃律師,希望能夠接觸和探訪更加多的小朋友,並為他們帶來歡樂。於是,她決定「加仔」,由當初助養5名兒童,到現在一共成為了12名兒童的助養人,「希望至少在短短一小時的探訪時間裡,小朋友能夠玩得開心,在家舍的日常中找到不一樣的時光;也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其實在社會上,也會有很多關心、關愛他們的人。」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從遊戲中反思人生 「生命號」在社區撒播幸福種子

關於「生死」似遠又近,此刻我們可能健康快活,下一刻可能病患纏身,誰也無法預料將來會過得怎樣。「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流動生命教育中心專車走入學校和社區,希望透過互動的形式,讓參與者認識不同人生階段的苦與樂,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習以正面樂觀的思維面對人生的挑戰,做到感恩知足,活在當下。   與課堂式的生命教育課不同,「生命號」每次出隊總給人一種辦嘉年華會的感覺,大大小小的攤位各有主題。「幸福自拍照相館」讓參與者拿着打氣卡牌及道具,跟自己拍照留影,藉此學習欣賞自己、感謝自己;「老是這樣的一回事」體驗活動讓參加者戴上眼罩、耳罩,穿上負重背心,在看不清、聽不見、走不動的情況下完成一系列的任務,藉此體驗長者及殘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學習體諒他們的需要。而「生命號」流動專車則化身成「生命靜思體驗館」,在車上播放生命教育短片,讓參與者反思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傳達「愛要及時」的訊息。   每次出隊總會看見長者義工的身影,他們親力親為,協助中心職員營運攤位,與參加者訴說人生,引導他們反思人生。保良局華永會「生命號」計劃負責主任張銘森表示,「生命號」是一個助人助己的計劃,長者義工人生經驗豐富,是一本活的「故事書」,他們的經驗分享讓年輕人學習如何從容地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同時讓長者在人生下半場發展新的興趣, 為晚年賦上新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次的巡迴或許未必可以讓人懂得活在當下,但就如張主任所言,「生命號」走入社區,為公眾提供空間討論生與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這只是萍水相逢的相遇,但長者義工的分享、遊戲的體驗早已在參與者心中埋下了種子,讓他們邁向感恩知足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