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張姑娘在線上,與低動機青年的溝通日常

保良局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的張詠琳姑娘(Winifred)在阿浩媽媽求助下認識了12歲的阿浩。因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及讀寫障礙的緣故,阿浩不懂得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亦不太理解別人說話背後的意思,似乎與世界「斷了線」。   Winifred與團隊耐心地與阿浩建立關係,阿浩更參加了中心「童夢同行」兒童及青少年生命導向計劃的模特兒培訓小組。起初阿浩難以表達自己對夢想的想法,亦未能明白導師的指示,Winifred與團隊循序漸進,慢慢鼓勵他由動作模仿開始,並將導師的句子分拆,給予清晰的指令逐步教他,從多次模擬綵排中讓他累積經驗。Winifred更透過電話通訊平台,邀請阿浩每天發一張自己擺姿勢的模特兒相給她,從而建立自信及掌握技巧,漸漸地阿浩開始增加了對事物的理解,自信心增加了,更能夠有勇氣踏上舞台扮演模兒。更令Winifred感動的是,阿浩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向她說了一句:「我想做模特兒!」   「阿浩與一般低動機青年一樣,他們需要的不是字典,為他們輸入各種意義;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耐心,時刻從他們角度出發,成為『生活字典』,為他們排解疑難,詮釋未來,重新為他們建立意義。低動機青年總讓人覺得反叛/難接觸/懶,但其實每個青少年背後總有一段讓人慨嘆的經歷,聽上來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但他們就是正等待別人去花時間及耐性聆聽及陪伴走出這局面。」Winifred分享青少年工作的信念。   然而,時下青少年已不多活躍於社區中心,大多花時間在手機及網上,Winifred身處的北區亦不例外。因此,要向青少年翻開這本「生活字典」,花時間聆聽他們,Winifred在工作上就要靠使用手機各個通訊平台,線上線下與青少年同行,她更曾試過透過通訊平台勸導離家出走與家人失聯的青年回港與家人修復關係。「青少年服務的核心理念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著重與青少年關係建立、維持信任、陪伴同行。透過線上線下的互相配合,我們就可以緊貼青少年需要,更快捷有效地回應所需,介入提供適切服務,陪伴青少年成長。」   工作有下班時間,線上關心青少年卻似是無休止,但相信當Winifred與團隊在通訊平台見到阿浩愈見進步的自拍相片,以及見證一個又一個因著他們同行而成長的故事,再累也是值得。為保良局青少年團隊送上支持。      
你在,月便圓

你在,月便圓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感謝.信 讓自閉學員接通愛的世界

今日的軒源媽媽(林太,長椅左),在保良局鄭翼之中心與斌Sir(陳衍斌助理經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談笑緬懷。林太信中「進步良多」四字承載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淚、起承轉合。   自閉症是一道隔閡,分隔了軒源的內心與外在世界,攔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隨著軒源踏入青春期,內心湧動情緒急欲表達,就接連出現推倒電視、拍打他人的發泄攻擊行為。軒源的突發行為與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無可避免影響到專注備試的兄長,轉移暫宿就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我將軒源帶到這世界,卻不能給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作為母親,這是一輩子的愧疚。」   林太曾經如此感受,如此寫下。洪姑娘與斌Sir都記得,經歷三年醫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轉至鄭翼之中心的軒源也有著推人扯髮等攻擊行為,情緒陰晴不定。但當軒源初見寬敞的課室設施、花園環境,職員與年紀相仿的同儕……這些前所未見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顧下,軒源的表現亦開始漸見穩定。   今日的軒源,偶爾也會有脾氣與突發行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導引,不久就能平復冷靜。軒源溝通能力的進步與當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一開始封閉自我於內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軒源有一次提起紙筆主動抄寫汽水機上「Orange」字樣,見證他對外界漸生好奇;今天軒源會離開房間踏足客廳,主動與同學一同看電視劇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絲;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過於軒源今日更懂得照顧他人,投入集體活動,甚至有同學會喚他作「阿哥」。   「雖然他不善表達,但也一樣有喜怒哀樂,教導軒源不重在經驗,請待他以真,相信軒源會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與家人都會定期探訪軒源,回想過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軒源雖不擅表達,但內心是很愛錫我們的。」往日軒源一聽到嫲嫲的腳步聲就會跑來擁抱:現今每週一次的探訪環節,他依然表現出滿心雀躍期待。   手握感謝信,林太與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謝彼此的耐心、努力與信任。或者軒源未必能夠將「愛」與「多謝」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顏,未必需要事事說白,看見軒源的生命改變,他們已經心有答案。